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韓國轉型對中國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4-07-10 09:55:42  


 
  美國學者亨廷頓斷言:經濟發展使得民主成為可能,而政治領導使得民主成為現實。20世紀80年代以後,韓國政府和民眾都意識到,民主化已經成為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的必要門票,而這就為韓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提供了強烈的誘因。

  二戰以後,在美國的扶植下,李承晚成立了韓國,史稱第一共和國。“一共”在各方面都深受美國影響,但是美式的民主移植到韓國卻遇到困難。李承晚為了謀求連任甚至還兩次修憲,最終結果是變為了極權政治。1960年“4·19”學生運動推翻了李承晚獨裁政權。繼任的第二共和國張勉政府進行了很大力度的民主化改革,然而政局卻更加混亂和無序,一方面執政黨派系林立、爭權奪利,另一方面政治體制吸納政治參與的能力又非常低下。張勉政府的改革目的是使政權獲得程序合法性,但是由於對社會秩序、大眾福利等公共物品供應績效很差,政府反而失去了社會的支持,導致極權政治卷土重來。1961年5月16日,樸正熙發動政變,接管政權。在樸正熙任總統的第三、第四共和國(“維新體制”)時代,國家是以軍人專政和個人獨裁結合的極權政治,但權威體制並沒有阻礙經濟起飛,反倒保證了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社會秩序。樸正熙時代的政府主導型現代化建設為享譽世界的“漢江奇跡”開辟了道路。

  1979年10月樸正熙遇刺身亡後,主張民主化的各派勢力又活躍起來,一時出現了所謂的“漢城民主之春”。然而當年12月12日軍方強硬派迅即扼殺了短暫的民主復興進程。1981年2月全鬥煥將軍在操縱修改憲法之後登上總統寶座,標誌著韓國進入獨裁專制的第五共和國時代,又被稱為“新維新體制”。韓國社會並沒有屈服於極權統治,抗議、示威、罷工運動風起雲湧。政府以“非常戒嚴令”對付1980年5月的全國性抗議運動,製造了傷亡千餘人的“光州慘案”。1987年6月的“改憲運動”使鬥爭達到高潮。極權政府一方面對鎮壓力不從心,認識到政治改革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對失去政權又心有不甘。為了在民主化改革中爭得主動,在修憲後的大選中保住執政地位,盧泰愚發表了作出改革承諾的“六·二九”宣言。

  “六·二九”宣言是韓國政治變遷的分水嶺,標誌著韓國政治開始了由極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此後儘管經歷了一系列重大危機,但是民主政治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1993年金泳三通過和盧泰愚總統的執政聯盟合作而在競選中獲勝,他上台後即採取措施進一步消除權威政治的影響。1998年2月,金大中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通過選舉獲勝而上台執政的在野黨領袖;2003年2月,民主黨領導人盧武鉉就任總統;2008年2月,大國家黨領導人李明博就任總統。在“六·二九”宣言發布之後已經實現了五次政權的和平交替。

  韓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實際是在樸正熙執政的1963年至1979年期間。樸正熙因此也成為創造“漢江奇跡”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樸正熙執政期間,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韓國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樸正熙掌權期間還提出了“對待工人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做工廠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樣”的口號,成為當時韓國人的精神力量,使得韓國工人以當時美國工人十分之一的成本創造出美國工人2.5倍生產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