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韓國的儒家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14-05-12 14:59:17  


  中評社北京5月12日訊/韓國既在文化層面上保持著對孔子與儒教的端正崇敬,同時又順利完成了國家的全面現代化。它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

  在韓國,一名研究本國史的歷史學家或大學教授,可能不會說漢語,但一定精通漢字;尤其是他的繁體字認讀水平,肯定強過中國很多大學裡中文系的老師。因為他沒辦法。中國的成文史在東周時代即已成型,其起點時間之早,蘊含資料之豐富,堪稱世界第一。而韓國成文史,則晚近得多,他們沒有自己足夠久遠完整的典籍留存,凡涉及古代史,尤其是先秦部分,都要到中國的各類歷史記載中去尋找有關半島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在15世紀朝鮮世宗大王發明韓文之前,整個半島一直使用漢字。喜歡韓劇的人可以發現,大部分古裝劇中,凡涉及布告、公文、書信之類,一律都是漢字。但漢字難學,需要大量時間熬功夫,才能掌握,因此,讀書認字,從來都是朝鮮貴族子女的事兒,一般勞苦人家沒那個閑工夫。 

  正基於此,世宗大王才決心發明韓文,用拼音的方式記錄日常用語,“所見即所得”,借以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質。世宗大王成功了,於是漢字開始逐漸退出半島,經過漫長的500年,直到樸正熙時代,漢字不再出現在官方文件及公開媒體上。今天的韓國人,歷史學者和中文系學生除外,認識漢字的已經很少了。因此,韓國史劇《淵蓋蘇文》,才會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安到隋煬帝身後的屏風上,鬧出了極為低級的大笑話。

  漢字的退場,不代表中華文化影響在半島的全面消退,因為它已深深融入韓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之中。甚至可以說,因為歷史變遷及戰爭動亂等造成的影響,有一些禮法規則及生活習俗,在中原已經失傳,卻在半島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保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