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大陸專家: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機遇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3-10 00:12:26  


 
  (五)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有利於反對“台獨”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還面臨不少複雜因素的制約,“台獨”勢力以及台灣主體性、“去中國化”等的影響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障礙。張亞中認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重要且刻不容緩”,因為“在政治人物不斷渲染下,撤飛彈與軍購兩個概念,已經從一個軍事議題透過社會化的過程,變成認同問題”(7),兩岸人民的重疊認同越來越斷裂。冷戰時期,兩岸對抗的情況下,台灣倚仗美國的軍售與安全保護;而在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今天,若兩岸之間的敵對意識仍無削減,對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仍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8)

  (六)推動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兩岸的共同意願

  2004年5月,中台辦、國台辦授權發表的“517聲明”中首次提出:“只要台方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即可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其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胡錦濤“12·31講話”、《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以及中共“十八大”報告等諸多重要報告和官方聲明中,均有關於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等問題的闡述。

  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也積極推進兩岸軍事互信議題。台“行政院”將“協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納入施政報告,馬本人也明確提出“願努力在任內儘量完成”的時間表,並為此採取了諸多積極舉措。儘管自2010年起,馬當局對兩岸軍事互信的態度由積極轉為保守,甚至聲稱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沒有急迫性,時機不成熟,沒有時間表”,且不再進一步出台推動該機制的措施,但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形勢,台方面臨的東海、南海防衛壓力,都令兩岸軍事合作成為一種呼聲(9),且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推動兩岸軍事互信也成為其個人追求歷史評價和定位的考量之一。因此,馬英九去年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曾表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是絕對不能討論”。(10)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面臨的挑戰

  (一)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具有特殊性

  所謂軍事互信機制,就是藉由雙方或多方軍事交流的特殊安排,以增進理解,建立信任,減少猜忌,避免誤判,以及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進而達到結束對峙狀態、簽署和平發展或戰略合作協議的目的。進一步觀之,所謂的互信機制,其理論的實質內涵就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也就是一種謀略學的運用,比如六韜三略等,雙方利用互動的過程,來建立互信,並尋求獲得對自身最有利的結果(互利)。(11)1973年赫爾辛基召開的歐安會籌備議程的預備會議上首次提出“軍事互信機制(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理念。1992年,歐安會各成員國達成“維也納文件”,標誌著軍事互信機制走向成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