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美國對華競爭的新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24-02-14 00:46:05  


圖1:“韌性”與“有韌性的”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的詞頻
 
  對霸權國來說,在不同的競爭階段,資源運用方式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戰略進攻階段,霸權國的資源運用方式會側重於戰略汲取,因為此時霸權國需要動員足夠的國內資源來對崛起國發起進攻;戰略相持階段,霸權國最可取的資源運用方式是將資源培育置於資源汲取之前,加大對國內的投資,盡可能地積纍更多財富和競爭資源,並少量汲取資源用於消耗、襲擾對手,干擾對手的發展,最終待出現類似於對手自亂陣腳這樣的合適時機再畢其功於一役;戰略進攻階段,如果是霸權國認為出現了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窗口,那麼霸權國便會進行資源汲取,以便動員足夠的戰略資源來發動對崛起國的決戰。

  事實上,美國的對華競爭方略就反映了上述邏輯。在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戰略競爭處於美國主動挑起的戰略進攻階段。〔19〕但特朗普的戰略進攻並未實現預期效果,中國成功抵禦了特朗普的戰略進攻,中美戰略競爭因而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拜登政府不僅承認中美戰略競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而且實際上也將此作為了制定大國競爭方略的出發點。加之,或許正如美國國內有觀點所指出的,“美國人民現在有勇氣和資源與威權主義或與中國進行無限制的競爭嗎?”〔20〕因此,一方面,以國家安全韌性建設為標誌,拜登政府將資源培育作為了主要的資源運用方式,即通過加強經濟韌性建設來積纍物質財富,通過加強社會韌性建設來積纍“人心”;另一方面,又採取“小院高牆”等方式來延緩中國的崛起速度,以盡可能地為美國的國力復甦提供時間窗口。

  (二)在經濟競爭上,以加強經濟韌性為緣由推動對華“脫鈎”

  對華“脫鈎”是美國對華經濟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對華“脫鈎”的實現可以基於兩種方式:一是“弱他”邏輯即通過限制中國獲取美國的技術、中國的產品進入美國的市場等來實現對華“脫鈎”;二是“自強”邏輯即通過加強自身的產業鏈、價值鏈等的建設,構建排他式的經濟與科技體系來實現對華“脫鈎”。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脫鈎”更多是基於“弱他”邏輯,而拜登政府不僅注重“弱他”邏輯的運用,也強調“自強”邏輯的意義。加強國家安全韌性建設也可以解釋為何拜登政府會強調運用“自強”邏輯來推動對華“脫鈎”。因為“自強”邏輯可以幫助美國從根本上降低對國家安全脆弱性來源的依賴,所以該邏輯更有助於國家安全韌性的實現。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也指出,美國的對華“脫鈎”政策應以旨在投資和培養美國自身技術實力為主的進攻性措施為主,因為此類措施在加強美國的韌性上具有最大的長期潛力。〔21〕

  拜登政府在韌性敘事下推動對華“脫鈎”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舉措是,其為加強供應鏈韌性,而試圖通過本土化、區域化與陣營化的方式加強產業鏈能力,以此打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拜登政府打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也折射出了其與特朗普政府對華“脫鈎”政策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即拜登政府瞄準一個行業,而特朗普政府針對具體企業。因此,拜登政府的對華“脫鈎”更為徹底。

  此外,“去風險”(de-risking)話語與敘事之所以能迅速取代“脫鈎”敘事成為美國對華經濟競爭的新話語體系,也是因為該敘事契合了拜登政府高度重視國家安全韌性建設的戰略思維。所謂“風險”增加了美國國家安全體系的脆弱性,因此,“去風險”則有助於國家安全脆弱性的降低與國家安全韌性的增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