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工薪族圓安居夢別靠公積金 | |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10:42:09 |
■ 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居民多為中等偏上或高收入群體,本應照顧低收入者的公積金卻便利了高收入群體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稱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社會不公平性還表現在繳存者之間存在的“馬太效應”。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者可以分類成中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兩個群體。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居民多為有一定經濟實力者,屬中等偏上或高收入群體。且借款人普遍職業技能、收入水平偏高;相反住房公積金的非借款人,即淨儲戶(基本上都為中低收入者)一般職業技能、收入水平偏低,人口多,住房緊缺。從實例來看,北京的公積金借款者中,高收入者占40% ,中等偏上收入者占34% ,中等偏下和低收入者占26% 。在上海公積金借款者中,高收入者占20% ,中等偏上收入者占58%,中等偏下和低收入者占22%。 按規定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為職工月基本工資的5%-12%,並可按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倍或3倍計算基數。有錢的單位往上靠,沒錢的單位往下靠,造成繳存額的巨大差距。山東2006年的審計報告顯示,中國網通山東分公司的員工每個月人均繳存住房公積金6389元,而濟南一家普通企業職工的人均繳存只有11元,兩者差600倍。住房公積金形成了中低收入者存錢、高收入者享用這種嚴重違背公積金創立初衷的局面。 □ 結 語 住房公積金制度是我國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是保證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要。但從現在的情況看,住房公積金卻陷入了“濟富不濟貧”的怪圈。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