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優先發展教育 必須回答兩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0:21:15  


 
                     怎麼才算是“優先發展教育”

  說到“優先發展教育”,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和回答。

  第一,“優先發展教育”是不錯,但問題是怎麼才算是“優先發展教育”,這需要具體明確的界定。否則,就無法操作和落實,無法操作和落實,就會使政策目標成為任人隨意解釋的口號。教育的問題不完全是教育系統的問題,而且,教育系統的問題,也不完全是投資問題。其中,既有投資不足的問題,也有結構失衡的問題,還有投資管理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 “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在上述三個方面應該怎麼體現?

  在筆者看來,教育“投資不足”確實是個問題,但不是教育發展的唯一問題。很多時候“投資不足”成了一種借口和托辭,往往掩蓋了“結構失衡”和“投資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結構失衡”表現為教育資源在不同教育層級(如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教育種類(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地域空間(如城鄉和區域之間)分配不均等,從根本上反映了教育的不公平。“投資管理不到位”意味著教育投資缺乏嚴格管理,使有限的投資沒有發揮最大收益。

  就拿高等教育來說,這些年國家在“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名目下投了不少錢,但高校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卻似乎與日俱增。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恐怕就與“結構”和“管理”體制有很大關係。中國大學經歷過兼併、擴招這種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經歷過學科建設評估考核的嘗試,還經歷過人事改革、工資改革等績效激勵“創新”,有些大學還在招引人才、更新換代上費盡心機。這些努力從來沒有(或很少)聚焦於解決大學教育行政化的問題,反而使大學行政化變本加厲。近年來,與政府的發展趨勢大體相一致,大學的資源和權力也越來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門、崗位和職位急劇升溫,使這些部門、崗位和職位“尋租”機會大為增加。

  此外,大學主辦產業,這似乎是中國大學的普遍模式,而產業系統又潛伏著巨大而實在的利益,成為大學管理層的核心資源部門。所有這些資源誘惑,都促成了一種激勵機制:只要有可能,人們寧願在學校或學院當個一官半職,也不甘心做個埋頭於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普通教師。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看到大學許多怪異現象:就是在學界有名氣很有前途的教授學者,也要拼了命去爭坐一個帶“長”的行政位子。於是,領導或管理層換屆就成了大學的敏感期,圍繞官位和權力而展開的打鬥也便此起彼伏。顯然,在大學這個小社會的各類打拼中,人們算計來算計去的,不是為了如何在教學和科研的標桿上提升,而是怎麼把持權力並在權力的標桿上爬升。

  如此說來,要辦好大學教育,就要進行大學改革,而大學的改革就應當針對行政化集權問題而展開,改革的重點應當是“資源”的分配和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設法構建一種相對分權的分配和管理模式,在 “前台”(教學科研系統)與“ 後台”(後勤產業系統、行政管理系統)、黨政會議和教授會議,以及校、院、系、所幾級機構之間適度分權,保證資源配置多元化,在結構安排上實現教學科研與行政管理適度分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