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中國畢業生捐款耶魯我們該如何評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1-11 10:39:23  


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八百多萬美元的新聞引起網民熱議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訊/《燕趙都市報》今天刊登評論員乾羽的文章“中國畢業生捐款耶魯我們該如何評判”,作者表示,“我絲毫不懷疑耶魯大學的塑造人的能力,但是人的成長是連續性的,即使國內的應試教育廣為詬病,但是應試教育對人能力的培養功能也是應該正視的。更重要的是,教學並不是一個應試教育就可以概括的,教學是一個漫長而真實的師生互動,是一個具體而實在的校園學習,難道這些都不會對人產生影響?”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金額創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1月8日,環球網報道的這則新聞引起廣大網民的熱烈討論。一時間,據稱為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的張磊立刻被網友展開“人肉搜索”。不少網友對“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表示不滿甚至氣憤,也有網友則認為,張磊支配自己所賺得的錢根本無可厚非。(1月10日《環球時報》)

  自己賺的錢愛捐給誰就捐給誰,這是個人支配自己財產的自由,質疑聲並不妨礙捐款的自主性。這一點,是我們在討論張磊捐款給耶魯大學這一新聞時必須具有的觀點。所以,對於張磊的行為,我們用不著不滿與憤怒,即使他捐贈的對象是國外的耶魯大學,即使他捐贈的金額比外國人還要多,但誰讓他有錢,誰讓他想捐贈呢?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寬容地對待不同行為是一種常態,即使不能認同張磊的捐錢行為,但實在沒有必要因此而對其個人產生憤懣。

  在討論張磊捐款事件時,還應該有個體與整體相區別的意識。張磊只是個體,並不能代表整個留學生,沒有必要因為他的個人表現,就認為中國留學生“忘本”,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偏概全。同時,耶魯大學也只是一所高校,它並不能等同於美國,一個學生對耶魯的態度,與他對美國的態度並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我們可以說張磊的捐款反映了他對耶魯大學的態度,但並不能將其行為上升為中國留學生對美國的態度。

  之所以花很多筆墨梳理以上兩個問題,想說明的是,很多事件雖然看似敏感,但其實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內心的固有觀念造成了我們對事件的敏感看法。如果,我們把張磊捐款耶魯大學看成是其個人的行為,看成是一種別人不能干涉的個人選擇,而不是帶有國別的整體性行為,則即使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也不會對此事件很激動。當麥克盧漢早就提出地球村的概念,當個人的意識早已萌發時,旁觀者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個人的行為而動氣。

  當然,強調不必敏感對待捐款事件,並不是說這個捐款事件就無需討論。就算是個人的捐款行為,其背後的價值觀念也是值得人們關注和討論的。顯然,在張磊的價值判斷中,耶魯大學給其帶來的影響比國內的學校更大,這就是他所說的“耶魯改變其一生”。這個理由當然是捐款的理由,但是作為一個教學者,我對這樣的觀點是不太認同的。我絲毫不懷疑耶魯大學的塑造人的能力,但是人的成長是連續性的,即使國內的應試教育廣為詬病,但是應試教育對人能力的培養功能也是應該正視的。更重要的是,教學並不是一個應試教育就可以概括的,教學是一個漫長而真實的師生互動,是一個具體而實在的校園學習,難道這些都不會對人產生影響?

  我對張磊捐款耶魯大學的做法沒有什麼不滿,這是他的自由。但是,對於他的行為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平台連接著一個平台的,越是那些成功的人士越是應該感謝那些最初的平台,因為這些平台是他成長的初級階段,是這些平台的不盡完善的培養,讓他們具備了登上更高平台的能力。難道,這些最初的平台不應該感激嗎?人的記憶是選擇性的,我不相信個人不會對留有自己歷史的地方沒有感情。總而言之,一句話,張磊的捐款不會讓我不滿,但我對捐款的取向有不同看法,這與是否具有反思精神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