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無台商,不東莞

http://www.CRNTT.com   2013-04-27 11:15:21  


 
去留兩難

  對於東莞,台商有著複雜的情愫。

  如今,東莞的台資企業有6000多家,台灣人有10萬左右。他們大多在上世紀90年代來到大陸。當時的台灣土地、人工成本上漲,缺工嚴重,而東莞則憑借區位、勞動力、土地等優勢,承接了來自台灣的產業轉移潮。

  過去二三十年來,東莞的台商見證了東莞從交通不便、水田相連的農業縣變成高樓、廠房密布,交通發達的世界製造業基地。第一代東莞台商,也從年輕力壯變為兩鬢斑白。東莞台商協會在東莞陸續建起了台心醫院、台商大廈、台商子弟學校等,為的就是增強台灣人在這裡的歸屬感,更好地安居樂業。

  但在東莞原有的優勢不再、政策不穩定的情況下,這些台商又面臨走或留的抉擇。

  廣東省情調研中心曾發布一個報告稱,東莞約8000家台企中,2007年消失了兩成,包括倒閉、整合重組、遷移等。儘管這個數據有爭議,但是台企尤其是低附加值產業的台企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內地或東南亞等地,已是不爭的事實和趨勢。

  在東莞黃江鎮經營電子廠已有16年的台商張燦能,如今在國內外擁有眾多大客戶,公司前景看起來不錯。但他已經未雨綢繆,在台灣買地,在泰國找地、培育人才,為將來撤離東莞做準備。

  生產成本、補助政策以及各種稅費,讓張燦能對大陸的投資環境越來越沒信心。

  張燦能表示,他身邊的台商,陸續為轉移做準備的超過一半。他最近還了解到,台灣政府推出的工業區土地,不管多大,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很多在大陸的台商都去爭取這些土地,為將來回流做準備。

  但張燦能也知道,企業外遷並非那麼簡單。“在這裡投資太大了,不是三兩天就有辦法外移的。南亞、東南亞這些地方有語言障礙,比較麻煩,這邊的文化、語言畢竟比較接近台灣。”

  而吳漢鐘對台商遷往南亞、東南亞則並不看好。他在越南有一家分廠,辦了14年,這期間越南的工資漲了3次,每次漲幅都在50%。“做生意是隨著經濟在轉變,搬到那裡去,過一段時間那邊工資、成本漲起來,可能你的花費、開銷還沒賺回來。轉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說。

  因此,“隨機應變”的吳漢鐘選擇留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東莞的產業鏈更完整。如果只是個別行業、個別企業遷走,而不是整個產業鏈一起轉移的話,在他看來,沒用。

  東莞台商協會產業轉型升級辦公室主任謝雙拾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大批東莞台商轉移勢必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現在政府和台商協會正努力創造條件留住台商。

  作為珠三角台商的主要聚集地,東莞在2012年被確定為粵台金融合作試點,為的是解決東莞台商在大陸融資難的問題。此前,東莞台商的資金大部分是靠台灣的銀行在支撐。

  在不久前的2013年博鰲論壇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提到,將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

  東莞台商協會現任會長謝慶源認為,這是中央政府對台商的關心,但離真正落實還有一段距離。

  “大家都很難在撐,希望春天的燕子能飛來。”謝慶源說。 

  時代周報記者 郭麗萍 發自東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