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 |
中國民營經濟的危機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03 11:34:22 |
國務院轉發國資委的一個指導意見架空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 2003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成立了國資委。國資委成立之後,就提出要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原來是放小,2003年以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調是抓大。做大做強,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資委的文件,《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裡面明確提出,七大領域,國有經濟國有資本要絕對控制;另外九大領域,國有資本要有較強控制力。意思是這些領域,我們圍一個籬笆,我們在裡面玩,你們出去在外面玩。這個不是玻璃關系,這是一個鋼鐵般的圍墻。這個文件出台之後,很多經濟家就批評這個,許小年當時連續寫文章批評這個,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倒退。實際上這個文件的級別比較低,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這麼重大的決定,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也是很不正常。恰恰是這樣的決定,由一個實質性的國務院的部委在操作,所以在實踐當中,把2005年出台的《關於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幹決定》就是“三十六條”,十五大及1999年《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都給架空了。當時我們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十五大是民營經濟發展很重大的事件,就是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基礎。但到了2006年,所有關於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多種所有制以及中央部署的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遇到了嚴重的問題。 國有企業用行政手段達到絕對控制力和較強控制力 怎麼達到絕對控制力?怎麼達到較強控制力?實際上用的是行政壟斷的手法。我們知道,壟斷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市場壟斷,像微軟通過競爭,通過它強大的技術優勢,最後形成市場的巨頭地位,即使是市場壟斷,各個市場化國家都是反對的,都是有《反壟斷法》來約束市場的壟斷行為,受到很嚴格的限制。《反壟斷法》被一些市場經濟國家認為是市場經濟的“憲法”,市場經濟的靈魂和核心的要義是公平競爭。市場壟斷是在市場競爭當中慢慢形成這種壟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有辦法規定,比如說進行分拆等。第二種壟斷是自然壟斷,比如說鐵路、下水管道,因為它投資的單個性,不適合多種競爭,形成自然壟斷,自然壟斷也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和規制,也要進行分拆,或者說它的價格和服務置於公衆的監督之下,比如說有各種各樣的聽證會來決定它經營的大事情,與消費者有關的事情。第三是行政壟斷,所有的國家及市場化國家都反對這種壟斷,但是我們七大領域的絕對控制力、九大領域較強控制力都是依靠行政壟斷的手法。我剛才舉了那麼多的例子,直到現在做的十大產業振興的規劃,還是要用行政手法,還是政府的力量在主導,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我看到清華大學一個教授的文章寫到:在這樣一系列政策規定之下,出現了2009年的“單見國企笑,不見民企哭,危機到來時,水火兩重天。”民營經濟的困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民退是國進的一個必然結果,國有經濟做強做大,不斷攻城掠地,民營經濟生存的空間自然受到擠壓、排斥。 為什麼出現嚴重的國進民退?首先是改革國有經濟的理論不夠徹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國進民退局面?我覺得首先是我們的理論不夠徹底。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論來指導,沒有一個比較徹底的理論來指導。發展民營經濟好像有一些很正當的理論,但是怎麼改革國有企業?現在的理論基礎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為主體的理論存在一天,國有企業的改革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制。 什麼是主體?51%是不是主體?超過一半是不是主體,或者超過70%就算主體?如果說民營經濟的發展要超過49%呢?就必然會對它進行壓制;假如70%是主體的話,民營經濟永遠只能在30%這樣的範圍內發展。所以我們看到山西煤炭企業的重組,就是這樣一個理由。民營資本的比重不能超過29%。但事實上,我們國家沒有一個經濟發達的省份還是國有經濟為主體。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最快的四個省份是廣東、江蘇、福建、浙江,這四省為什麼發展得快,因為民營經濟比重上升得快,這四省的民營經濟比重均超過80%,這是從省來看的;如果從縣來看,更是這樣,改革開放以前,遼寧是老大,號稱“遼老大”,因為遼寧一五、二五期間國有企業的投資非常多,國有經濟為主,可現在遼寧到了十名以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