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 |
中評月刊:台灣“厭世代”的現實困境與破解 | |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00:41 |
2.世代鴻溝:以“世代衝突”呈現的階級固化 “厭世”情感以“世代”為階級問題的表述,反映了台灣的社會不公現象。由於“厭世”情感是以繁榮的過去與沒有未來的當下兩個世代時間作為對比,因而“世代”經驗的對比或差異往往被表述為“世代衝突”。它傳達了兩個世代因為經濟從發展轉為停滯的感受差異,即努力帶來成功與努力卻低薪的差距。如同劉庭安所描述,“厭世代”青年出生於1990年代,處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末期,畢業後剛好碰上經濟不景氣,面臨著低薪,高昂的房價、物價和通膨。在這種大環境下,“厭世代”要支撑生活就已經很不容易,更別說致富了。而“厭世代”的父母輩,也就是1960-1970年代出生的人,則是台灣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碰上經濟起飛的黃金期,隨便找的工作都很不錯。他們相信并教育子女,衹要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然而,當“厭世代”想要複製父母輩的“奮鬥史”時,卻發現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環境越來越艱辛,年輕人努力得不到回報。許多年輕人感嘆生錯時代,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⑪因此,“厭世”情感所呈現的相對感受,意味著努力與成就的不符,尤其是年輕中產勞工勞力的知識水平因教育而提高,但努力卻沒有帶來相符合的待遇與成就。 “厭世代”所呈現的“世代衝突”,很大程度上源於不同世代間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社會流動性的降低。上一世代在經濟黃金時代積纍了大量的財富、人脈等資源,但這些資源并未傳遞給下一代,反而因為階級固化的存在,使年輕一代難以突破既有的社會階層。鄭亘良指出,這代年輕人的“厭世”是出於“世代”問題,由於上個世代的人掌握了既有的政治與經濟資源,“卡在”有資源的位置,所以排除了青年向上流動與帶來改變的機會。⑫而經濟停滯更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使資源和機會更多地集中在上一世代手中,造成了“厭世代”與老一輩世代之間的對立。然而,父母輩對此并不能理解,衹把年輕人的失敗歸因於不够努力。其實,“厭世代”的憤怒是對上一代不僅沒有反饋社會,更罵年輕人不吃苦而感到憤怒。⑬正是世代之間的不理解造成誤會,而誤會進一步撕裂世代,從而醞釀衝突,使得現在的年輕世代越來越“厭世”。⑭ 綜上可知,世代之間的經濟發展的差異、階級固化以及價值觀念衝突交織在一起,使“厭世代”年輕人產生了對生活不抱希望的情緒,而這種疲憊、不安的負面能量逐漸纍積,造成了“厭世感”以及“厭世代”的產生。世代對比的厭世主要呈現出無奈與放棄兩種情緒,顯示了年輕人對父母期望的僵化人生感到厭世,也展現了“厭世代”年輕人對買房結婚生子等“成功”的價值不再苦苦追求,反而可能從放棄中得到安慰,不再奢望困難的成功,就不會再感到挫敗或失望。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