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網絡化個人主義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二)2000-2014:競選需求擴大網絡政治宣傳互動性

  政治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傳播對策,媒體是政治參與和政治溝通的重要渠道,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工具。爭奪對媒體的控制權即為選舉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000年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贏得競選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國、民兩黨的政黨競爭進入新階段。為了贏得下一次選舉,各黨派開始爭相完善政黨競選網站的功能,注重開展網絡政治宣傳,加強與選民的線上互動。

  競選網站為載體的網絡政治參與者向青年群體擴散。青年群體的群體性通過網絡轉向個體性,反感競選性過於突出的政黨行為,開始關注與個人情況相關的議題。伴隨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個體正逐步成為網絡中的基本話語單位,個人主義也獲得了部分的正當性〔4〕,青年群體作為“中國社會未來力量和現實力量的集合體”〔5〕的身份角色被分解,轉向個體性。台灣地區政治傳播的單向輸出特徵隨著競選網站開通網民留言區和信息互動功能日漸弱化,附加使用新媒體獲得政治資訊的青年群體具備更高的政治敏感性,實際上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熱情是有所提升的。

  然而,台灣地區政黨的競選性過於突出引發了青年群體的反感情緒,反感情緒促成了青年群體同質性網絡聯結的產生。多國根據競選網站做出的研究結果證明競選中競選網站以及相關媒體的主要方向是服務於競選人的需求,而非選民的需求(Roper 1998;David 1999;彭芸 2001;Wang 2002)。對候選人而言,最重要的競選目標就是獲勝,其團隊的政治宣稿主要是為了影響選民而非真切地與選民溝通、傾聽民意。青年選民認為自身利益的訴求得不到響應,政黨競爭階段的承諾衹是為了獲取選票。從社會心理學來看,“群體的同質性能減少陌生感從而降低文化衝擊阻力”〔6〕。具有“反政黨”情緒的青年群體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聯合起來,促進了同質性群體的形成,以期為爭取和表達自身權益提供基礎,成為後期“太陽花學運”、“反課綱運動”等行為的群體召集鋪墊。

  (三)2014年至今:社群媒體功能強化提升個人網絡聯結度

  2014年“太陽花學運”將新媒體在台灣的使用推向高潮,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促使現代人的價值理念較之前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個人能動性凸顯。“受現代性影響之前的社會,人們的價值理念是團結性理念,人與人相互依靠,共同生存,為了維護這種生存需要,人們會約束自己的言行、思想。這種集體型價值理念在現代社會中正日漸隱沒,取而代之的是個體型價值理念的凸顯。〔7〕通過移動互聯網,個體的權利和價值得以提升並且被激活的個人資源成為社交網絡中的直接生產力。威爾曼指出,由個人網絡形成的聯結可能是分散的,但由此構成的網絡不但具有極強的社會支持能力,而且具有改變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