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拜登勝選 台灣如何降低兩岸敵意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00:03:57  


 
  特朗普在大選期間曾多次宣稱若拜登當選,中國將“擁有美國”。這顯示特朗普認為拜登對中國政策立場及態度過於軟弱,將對中國採取溫和手段。因此,拜登當選新任美國總統,勢必修正特朗普全面圍堵中國的強硬政策,改以溫和、可預測的方式,導引中國重新接受現行國際政治秩序。美中關係的緩解及強化對話協商,勢將導致目前美國針對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產生倒退,其圍堵中國力度下降,台灣的國際戰略地位亦隨之降低。

  再者,台美關係將從防疫夥伴到印太戰略同盟下降,台灣恐將失去“聯美抗中”戰略支撐。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來台參訪,為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台灣旅行法”後,落實履行台美高層互訪之承諾,也是自台美斷交後最高訪台官員。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美衛生部長歷史性訪台將利於強化美台夥伴關係,促進雙方對抗疫情的合作。且稱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關鍵角色,以自由和透明的民主社會之姿,成功對抗病毒。之後美國國務院次卿造訪台灣,再次攪動美中台關係。特朗普主政下美國政府藉由聯台制中策略,以台灣作為抗中之籌碼及槓桿,在印太戰略中台灣角色扮演因其戰略地位而“被棋子化”。

  拜登主政後將改變特朗普對抗中國之策略。中美將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尋求合作與對話對象,如此美國不再視台灣為印太戰略的民主同盟;從而這也降低台灣作為“聯美抗中”籌碼地位,這可能促使台灣轉向強化與大陸對話的契機。民進黨當局必須重新調整“聯美抗中”戰略規劃,及弱化“反中”論述與路線。由於拜登執政後強化與中國對話,既往印太戰略制約作用會被刻意淡化;美國新政府可能回歸重返亞洲戰略,但其戰略述說、目標趨於模糊化。這弱化台灣當局採取“聯美抗中”反中路線的支撐點,其在印太戰略中地位將趨於被邊緣化,從而可能必須強化兩岸對話以緩解兩岸衝突。

  最後,美國友台支持力量下降,操作“台灣因素”動機下滑,導致民進黨在未來大選更不易操作“美台因素”、“兩岸因素”。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提升美台交往層級、支持軍售常態化及強化台國際參與,例如《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國防授權法案》等。美國特朗普政府試圖打“台灣牌”,以遏制、軟圍堵中國發展;尤其美國會和行政部門聯手指控中國介入美國及台灣大選,宣稱中國將跳離融合促統、和平統一政策軌道,轉向以非和平方式武統手段。 這激化台灣人民的“亡國感”、“危機意識”,從而強化對中國之敵對。民進黨在台灣選舉過程中,不斷操作“主權牌”、“國家安全牌”,標籤化國民黨的親中路線,尤其是美國指控中國介入美、台大選,已成為民進黨立論“中國因素”介選之依據。

  特朗普政府認定中國不僅介入美國大選,也介入台灣大選,曾宣稱美台將會合作防止境外勢 力干預台灣選舉,美國如此反介選聲稱恰提供民進黨當局操作“中國因素”的憑藉。美國公開批評中國介選,直指在2018年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及2020年二合一選舉時已顯露無疑;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即直指,台灣已成為全球面臨假消息傷害風險最高的地方。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批評中國提供誘因等統戰行動已涉及贊助犯罪組織,破壞台灣社會穩定及干預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