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拜登勝選 台灣如何降低兩岸敵意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00:03:57  


 
  民主黨最倚重的亞太事務專家,主要是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助理國務卿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前正、副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及瑞特納(Ely Ratner),聯名刊登的兩篇美中關係評論《盤點中國政策》和《避免走向災難的競爭》,最能代表民主黨陣營的新中國戰略思維模式。基本上,這些智囊認為中國並無依循美國期望的方向演變,而是邁向威權資本主義道路。但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在對中政策方面有差異。拜登執政團隊反對把中國視為敵人,不主張美中脫鉤,會增加政策的可預測性,衝突範圍與力度將縮小,美國新政府對中政策將改弦易轍。

  叁、拜登主政對美中台關係衝擊

  拜登並無像特朗普一樣界定中國為敵手,而是美國的競爭者,視俄羅斯為美國最大威脅來源。強調推動中國遵循法律和政治之國際準則,認識到美中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共同利益。未來美中關係將不同於特朗普執政時期,而可能是回歸至奧巴馬執政時期。例如布林肯曾擔任國務院副國務卿,提出美國要與中國完全脫鉤並不切實際。蘇利文曾任國家安全顧問,認為應避免進一步觸發美中貿易戰的決定,而是採取重新參與WHO多邊組織方式協商衝突解決。這顯示共和、民主兩黨雖在“反中”路線上有共同之處,但拜登更重視國際多邊框架,競爭又合作,既和中國接觸及交往(engagement),同時又圍堵與壓制。

  首先,美中關係由對抗重回既競爭又合作軌道。拜登強調美國將在氣候變遷、禁止核武擴散、全球衛生安全等問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特朗普政府重視雙邊主義,而忽視多邊主義國際框架,執政後宣布退出TPP、《巴黎氣候公約》及世界衛生組織;特朗普以美國優先退出國際多邊主義架構,其所騰出的權力空間反給予中國介入主導契機。如今拜登當選將重新回到多邊架構,這顯示拜登政府將極力補足特朗普政府撤出多邊框架所空出國際介入空間。

  這顯示美中兩國互動關係,將重回具相對可預測性的奧巴馬政府時期,拜登政府可能不會再繼續對中國以課徵關稅方式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拜登執政意味奧巴馬路線的重新回復,重返亞太戰略再平衡外交路線,並與美國的主要盟友磋商,尋求“集體影響力”來軟圍堵中國;而非像特朗普一直標榜“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反而背離傳統盟邦關係。美國重視多邊架構所釋出權力空間,重新參與這些已退出的國際組織、協議。美中在多邊國際框架的權力互動型態,回到奧巴馬時期既競爭又合作路線。

  其次,美中加強對話弱化台灣國際戰略地位。特朗普政府對抗中國的強硬政策,對中國對台的軍事及外交壓制產生某種程度制約。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及三項公報將台灣視為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的嚴重關切,反對兩岸任一方以非和平方式改變台海現狀。美國長期立場即是不介入兩岸人民事務、尊重兩岸和平協商的結果,但堅決反對台海任一方以非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