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邊境衝突 凸顯中印關係重要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8-19 00:04:43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認為,藉由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論述,預言中國的崛起將以霸權、侵略和擴張主義行為為標誌,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中美之間的重大衝突,防禦性現實主義更為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特徵鼓勵各國採取防禦性和溫和的政策。他們認為,國家在本質上不是侵略性的,“國家不是要最大化權力,而是要維持其在體系中的地位”。

  三、中國防禦性現實主義的展現

  從1970年代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顯露出擁護防禦性現實主義。首先,中國淡化其革命性言語,不再以實際行動支持其他國家的武裝叛亂行動。其次,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多秉持合作安全做法。也就是說,中國試圖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且合作關係,包括改善傳統上同為競爭對手的印度等國家的關係。當中國軍隊與印度軍隊在2017年洞朗事件陷入僵局時,兩國關係的確變得更為緊張。

  中國與印度在2018年4月於武漢舉行非正式高峰會議,並且在2018年12月舉行名為“手拉手”(Hand-in-Hand)聯合軍演,更被視為擱置邊境衝突並建立互信的舉措。2019年10月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再於印度清奈(Chennai)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此外,中國也試圖解決許多與鄰國間的邊界問題。中國與日本及印度存在複雜的領土糾紛,但並未讓這些糾紛成為兩國關係的絆腳石。金駿遠(Avery Goldstein)將中國的作為稱為“新俾斯麥 (neo-Bismarckian)戰略”,也就是安撫可能感覺到威脅並可能形成反華聯盟的國家來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並認為此種政策有利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穩定。北京方面也越來越願意承擔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角色,也越來越願意與鄰國參與多邊論壇。

  也有學者強調,中國的戰略文化不同於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西方戰略文化。中國特別強調戰爭當中道德的層面,強調“人的因素”而非“武器因素”,而非以武力取得勝利。

  1954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今年6月20日中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武器貿易條約》即顯示出中國戰略文化當中的非暴力因素。或許參與國際組織或遵守國際建制並非明確的指標,但是遵守這些條約或建制的規範、規則與程序,應可說明一個國家是否為願意遵守現狀的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