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疫後人類交流合作大勢

http://www.CRNTT.com   2020-08-09 00:02:48  


 
  馬丁·路德·金說過,“人們之所以相互敵視,是因為相互害怕;之所以相互害怕,是因為相互不瞭解;之所以相互不瞭解,是因為相互不能溝通;之所以相互不能溝通,是因為彼此隔閡。”由此,聯想到動物界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由於雙方表達的信息差異而帶來很多誤會、誤解,甚至成為仇敵。比如說,貓科動物表達友好開心時,它喉嚨往往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當它發現敵情時,它的尾巴會翹起來。而犬科動物恰好相反,它表達友善愉悅時尾巴是翹起來的,當它發現敵情表達憤怒時才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某天,兩位相見面,一個尾巴翹起來,另一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兩個都覺得不對勁,我在歡迎你,你怎麼把我當成敵人了?其實雙方都在表達善意,但基於自身表達方式對接收的信息理解不同。於是,誤解產生了,而且越來越深,最後相互成了仇敵,老死不相往來。動物界如此,人類社會更加複雜。不試圖瞭解對方,理解對方,不會溝通,不講藝術,就會產生誤會和衝突,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它啟示我們,衹有溝通才能消除誤解。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地球村與全球化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不懈追求、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益,我們溝通得多,交流就多;交流得多,互信就多;互信增多,友誼就多。中醫理論中“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印證的也是這個道理,凡事淤堵就容易產生問題。盲目猜忌,疑鄰盜斧衹能把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講究溝通藝術、相互理解支持,得道多助就會把事業做得更加強大。

  三、中國不是強權政治的信奉者,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主動扛起的責任與擔當

  從歷史看,中華文化植根於農耕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靠腳踏實地辛勤勞動來積纍財富,創造自己的文明,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

  中國的體量註定要招人惹眼。因為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面對中國的國力和影響力迅速上升,國際上圍繞中國將如何處理與現存世界秩序的關係,出現了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基本上可概括為三類:一是“革命論”,認為中國將另起爐竈,徹底打破和顛覆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形成的國際秩序。二是“修正論”,認為中國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將採取合則用之、不合則廢的方式,對待戰後國際秩序。三是“接管論”,認為美國步履艱難,世界陷入危機,中國將著手接管聯合國、世衛組織等主要國際機構,收拾美國留下的殘局。以上三論,有的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有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的則源於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對外政策。

  事實上,中國的立場和行為無疑表明其始終是現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之所以秉持這樣的立場,一是“不會”。中華數千年來的文明,始終認為“過猶不及”,宣導中庸、和合、不極端、不冒進。中國的對外政策,同樣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和平共處、和諧發展。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政策傾向,導致中國不會去尋求徹底改變戰後國際秩序,也不會去尋求做什麼“霸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