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20-01-26 00:04:41  


 
  (二)沒有一國準則就不是統一

  上述情況折射出的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即一國準則問題。一個中國是當今國際社會在中國國際身份問題上公認的準則。一中原則就是一國準則,因為它說的是一個中國原則;統一的原意就是結束一國之內的分治;“一國兩制”就是一國準則的歷史演變、特殊體現和務實展現。誰都知道,所謂統一就是指一個國家不能分治、更不能分裂。但在今天的台灣,很多人不僅要打著維持現狀旗號繼續分治下去,還要堅持兩岸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一“兩國論”立場,連一些深藍人士在談論國家統一問題時,說到最後也還是會因堅持“中華民國”而陷入“兩國論”的泥淖。試問如果連兩岸是一個國家都不承認,又怎能談國家統一?民進黨就是不承認兩岸一國,即便它打著“中華民國”招牌,心裡的路標也是南轅北轍,是與中國大陸沒有關聯的“中華民國台灣”。所以,民進黨連兩岸一中都不敢承認,生怕“台獨”的理論基礎因此而塌陷。

  應該看到,以所謂“中華民國主權”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實質上就是“兩國論”。以“一中各表”為藉口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也是“兩國論”使然。這兩種基於“兩國論”的拒統立場實際上都是違憲的,即使在台灣也是違憲的。

  (三)中國復興進程中的統一

  誰在追求和推動統一?為什麼?靠什麼?基於大陸發展、繁榮的民族復興,是統一的主要條件。誰能提供這個基礎、創造這個條件,誰就有主導權。誰有意願和能力主導,誰就該有意願和能力包容對方、幫助對方甚至拯救對方。試問台灣方面有意願和能力嗎?這裡探討相關的問題。

  1、“中華邦聯”

  邦聯是國家構成的最鬆散形式,邦聯是由眾多部分組成的政治整體。試想若為完成中國和平統一而採取邦聯制,那就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兩部分組成了,勢必要把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甚至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當成具有政治實體地位並擁有自由進出權利的成員,其可能產生變動與混亂的前景不言而喻:一是實實在在的大倒退;二是坐實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三是“中華邦聯”將是一盤散沙,無以凝聚成一體;四是成員隨時都可能退出。這與其說是中國的完全統一,不如說是為把中國四分五裂埋下伏筆。當今英國脫歐的現實就是鮮明的寫照。所謂前蘇聯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加盟共和國都有權與外國直接發展關係云云①,看似一種優越性,卻實實在在是弊病和隱患,它正是前蘇聯最終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慘痛的歷史教訓已足夠多,可謂記憶猶新,如軍閥割據、聯省自治、南北議和等等,哪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樣子?復興的中國的統一之路還要重蹈當年四分五裂的覆轍嗎?答案是顯然不能、當然不能、絕對不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