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非常之時貨幣政策需採取非常手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9-30 09:19:22  


今年以來已多次降准、降息,為何上述報告仍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偏緊?未來貨幣政策將怎樣改變?
  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9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7662.7億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擴大0.9個百分點。其中,8月份實現利潤總額4481.1億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擴大5.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9月底,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控風險與穩增長擠壓下的中國貨幣政策》的報告認為,當前的貨幣政策定位為“名穩實緊”,貨幣增長率維持較低水平,實際利率卻始終維持在高位。

  今年以來已多次降准、降息,為何上述報告仍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偏緊?未來貨幣政策將怎樣改變?就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和報告發布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範志勇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談經濟拐點:生產領域現“通縮-債務效應”

  問:8月份的企業利潤出現了較大的下降,您曾說過中國實體經濟已經出現了拐點,這是為什麼?

  劉元春:中國式的生產領域“通縮-債務效應”已經出現,並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毒瘤”。一方面是工業品通縮仍在持續,PPI已經40過個月為負,特別是8月份PPI負增長進一步擴展至-5.9%,生產領域的通縮現象已經十分嚴重。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負債總額已經超過GDP的170%,並依然按照兩位數的規模在增長,出現了財務成本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企業營業收入以及增加值增長速度的現象。

  這個債務率水平已經導致出現一個臨界狀態,就是說我們前幾年借新還舊,現在已經過渡到借新還息。上半年各類負債需要償還的利息就高達3萬多億元,實際上生產型企業所新增的貸款裡面接近60%的規模都拿來還利息去了。所以說在這種通縮和高債務的雙重擠壓下,實體經濟的運行出現一個拐點。

  問:在這種擠壓下,企業的運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劉元春:一些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劇烈的變異,表現就是它們開始從傳統的生產經營,轉向全面債務融資與債務重構的模式。盈利能力下滑,加上財務成本過高導致企業投資行為發生劇烈變異,不僅傳統的擴展性投資加速下滑,同時折舊性投資和庫存投資也出現大幅度萎縮。其中最為典型的佐證材料就是市場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跌破10%,且90%的固定資產投資屬於折舊性投資。

  談貨幣政策常規性微調達不到效果

  問:您也說到,目前的債務率較高,所以控制風險是必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應該採取更緊的貨幣政策?

  劉元春:控風險、去杠杆絕對不是要勒緊褲腰帶,控風險、去杠杆與貨幣政策的寬鬆定位並不衝突。理論研究以及美國、歐洲、日本的實踐都可以證明,所有採取緊縮定位的中性政策在去杠杆過程中都是失敗的。

  當前的貨幣政策必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定位,非常之時需要非常手段,常規性的一些手段,依然像老太婆一樣這種跚跚而行的步伐跟不上未來的變化,我們的微調永遠達不到微調的效果。

  如果我們把“新常態”僵化,總是把經濟的下滑歸結到制度、改革、工業化、人口紅利等等趨勢性下滑的力量,認為目前經濟出現的問題是供給出了問題,把它單一化,那麼就會認為我們的CPI還很穩定,就業還不錯,因此貨幣政策不用調。

  但是一定要記住,現在貨幣理論,是2008年危機之後產生的大反思,很重要的反思是,傳統的盯住CPI和就業的貨幣政策有問題。所以我們不僅要盯住CPI和就業,還要盯住資產價格、規律,同時還要關注這些參數之間的變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