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幾年放鬆貨幣政策的風險不大

http://www.CRNTT.com   2015-09-09 03:38:00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從7月份經濟數據看,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表現仍然比較弱:PPI為負5.4,已經連續41個月收縮;其持續下跌,一半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迷所致,另一半是國內需求疲軟的結果。當月工業增加值升幅僅有6%,比上年底下降了1.9個百分點;社會零售總額增長10.5%,比上年底低1.4個百分點;出口下降8.9%;前七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為11.2%,遠低於2006-2012年24.9%的平均增長率。以上種種足見內外部需求之疲弱。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柴青山文章表示,就貨幣政策而言,最近幾年應該是放鬆後各種風險最小的歷史時期。在2013~2018年期間實施穩中偏鬆的貨幣政策,只會起到托底和穩增長的作用,不會像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那樣誘發經濟發展過熱的問題,也不會帶來明顯的通貨膨脹。

  三架馬車都出現了動力不足的問題

  文章稱,經濟下行的壓力比較大,實際上不是今年特有的現象,早在2013年上半年就有跡可尋了。從推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來剖析,我們可以更容易看清楚經濟到底弱在哪裡。

  先說外需。這幾年歐洲經濟正處於債務危機和“歐洲病”的漫長消化期,美國經濟雖然表面上尚可但實質上是由低利率和股市的財富效應勉強支撐而成的,需求一直偏弱,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國家經濟受全球經濟不振及大宗商品價格大跌的衝擊比較大。在此情況下,中國出口能不減少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從國內消費看,汽車、家電、住房等排浪式消費已經成為過去,占社會零售總額近20%的單位消費在厲行節約和反腐之後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致使消費增幅罕見地降至接近單位數的水平。節約和反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萬民擁戴,但沒有及時採取加薪、規範職務消費等手段來彌補內需下降的缺口,顯然是內需發展戰略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看投資,工業產能過剩、適婚人口明顯下降、住房待售面積高達37億平方米以及高速公路網的基本完成,都會導致近幾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

  放鬆貨幣政策不會導致經濟過熱和通脹加劇

  文章認為,以上國情表明,自2013年以來中國實際上已經面臨增長動力明顯不足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採取長短期並用的策略。

  從長期看,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堅定地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而且轉型的重點是落實創新和品牌驅動的發展戰略,轉型的其他方面包括逐步提高服務業比重、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推動農業生產從非規模經營轉向規模化和現代化。從中短期看,必須將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從穩健改為穩中偏鬆,在管住融資平台的同時開好正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對地鐵、環衛、地下管網、環境保護、河道整治及新農村建設等城鄉基礎設施的投入,以避免經濟增速過快回落,盡可能為經濟轉型爭取足夠的時間。

  就貨幣政策而言,最近幾年應該是放鬆後各種風險最小的歷史時期。在經濟成功轉型之前,由於排浪式消費已經過去,單位消費嚴格受限,工業投資受到過剩產能的制約,住房建設的規模在城市化達到55%和人口紅利消失之後已經大幅回落,已不可能重返以前的投資高峰。在藍領工人供應轉趨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歐洲和日本的結構性問題一時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出口也已告別高速成長階段。因此,在2013~2018年期間實施穩中偏鬆的貨幣政策,只會起到托底和穩增長的作用,不會像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那樣誘發經濟發展過熱的問題。

  不僅如此,放鬆貨幣政策也不會帶來明顯的通貨膨脹。

  就通脹而言,近幾年內外需求不足,消化產能過剩需要很長時間,工業制成品顯著供過於求局面持續存在,因此,中國面臨通縮的風險實際上大於通脹,PPI負增長42個月且跌幅未見收窄即是佐證。

  另外,本世紀以來的通脹都是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有時候以肉類上漲為主,有時候以果疏品上漲為主。雖然教科書告訴我們,通貨膨脹歸根到底是一種貨幣現象,但食品價格飈升導致的通脹在近十年確實應主要“歸罪”於相對落後的農業生產而非貨幣政策本身。比如,肉價低於盈虧平衡點導致農戶減少母豬的生育,而存欄量的遞減又會導致未來的肉價出現報復性的大幅上漲。在這個時候加息、加準備金率並不會讓母豬多產仔,反而價格上漲所蘊含的市場力量會增加生豬的存欄量、進而推動9個月後的肉價逐步回順。

  當然,要穩定肉價,最終還得在產供銷一體化及進口調節上下功夫。又比如,蔬菜、水果、菜油價格的上漲,更多地是農業土地的碎片化使用、小農經濟以及農業勞動力的老化造成的。對付食品價格上漲的根本之策是改變土地承包方式,盡快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水平。

  作為總量型的政策,面對此等結構性問題,貨幣政策應當以觀察和微調為主,不宜像2007-2008年般過度收緊;那樣做對控制食品的價格幫助不大,但對宏觀經濟卻容易造成傷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