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中國青年報發表署名卓南生的評論文章說,行色匆匆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北京之旅雖已過去一段時間,但有關的反響還時有所聞。日本媒體聚焦的話題是:被視為鳩山外交賣點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在鄰國有何反應?鳩山對此構想有何具體說明?民主黨新政權在這一問題上與自民黨的差異究竟何在?
很遺憾,日本主流媒體幾乎一致地發現,這個在日本國內既未經過周詳探討、也還說不清楚的構想在搬到國際舞台之後,顯得更為模糊而令人感到疑雲重重。
構想定位含糊不清
文章說,首先是有關構想的定位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各方最關心的是共同體與美國的關係。在北京的中日韓首腦會議上,鳩山首相表示:“迄今為止,日本略有過於依賴美國之處。”他同時指出:“我們在認識到日美同盟重要性的同時,也將制訂更為重視亞洲的政策。”
針對鳩山的上述表態,《讀賣新聞》擔憂首相的“東亞共同體”構想會被解讀為日本的外交重心已從美國轉移至亞洲。在一篇題為《重視亞洲的前提是日美同盟》的社論中,保守的《讀賣新聞》寫道:“日本外交的根基是百分之百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的。為了避免引起誤解,我們希望首相反覆予以強調。”
各報同時也注意到,儘管鳩山在首相就職的記者會上曾表示“並無排除美國之意”,外相岡田克也卻在不同場合清楚地表示,其成員是“日中韓、東盟、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而未包括美國。他說道:“如果美國也加進來,就等於世界的一半。這就說不清楚是什麼(共同體)的了。”對此,不少日本媒體認為兩者的說法前後矛盾,且有因時因地說法不一致之嫌,即日本領導人在訪美時剛剛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和不排除美國,但一轉身就對亞洲鄰國表示要對“過於依靠美國的政策”進行反思。
以保守派“壓力集團”自居的《產經新聞》社論就以《不包括美國的共同體是危險的》為題,著重指出:“日本要在亞洲外交發揮領導力量的大前提是必須通過日美同盟的互動與協力。”該報希望首相和外相將此銘刻於心。與此同時,該報還要求當局對不同政治與社會體制的中國在共同體內所處的位置予以說明。
關注主導權之爭奪
文章表示,日本媒體對“東亞共同體”構想的另一擔憂是共同體的領導權問題。在一篇題為《含糊不清的“東亞共同體”》的長篇分析文章中,《每日新聞》就以《“日本主導(權)”不易落實》為副題,突出中日兩國對主導權的爭奪。
該報指出,中國的共同體構想是以東盟為基軸的,和日本極力主張讓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其他區域的大國參加、從而削弱中國的存在感之構想有著巨大差距。
換句話說,《每日新聞》注意到鳩山民主黨的東亞共同體基本上是沿襲日本原有旨在牽制中國的“10+6”構想(即東盟10國與中日韓3國之外,還加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3國)上的,而與北京堅持原有的“10+3”基本看法截然不同。在這裡,日本傳媒雖然沒有點破小泉時代將大洋洲的兩個白人國家拉進共同體而提出“10+5”構想及自民黨政府後來又積極要把南亞的印度也拉進共同體而提倡“10+6”的潛在意識,就是要加強“價值觀”相同的國家在共同體內的發言權,但都坦率承認目的就是為了和中國爭奪領導權。也就是說,在最關鍵的“爭奪領導權”問題上,民主黨新政府實際上並沒有絲毫改變外務省外交戰略思維的征兆,而是堅守著對日本有利、且有在共同體內變相推行“價值觀外交”之嫌的“10+6”路線。
與此同時,不少日本媒體指出“東亞共同體並非鳩山首相所獨創”(《每日新聞》社論語)。在題為《中日韓開始摸索“共同體”》的社論中,《朝日新聞》就寫道:“東亞共同體構想之萌芽,始自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提倡的東亞經濟統合的構想。在過去近20年間,官方或民間雖然曾經提出諸多不同的構想,但都未跨越同床異夢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