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報:建立東亞共同體須滿足三大條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30 15:29:29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日本《產經新聞》發表文章說,歷史經驗表明,要建立東亞共同體,首先中日應建立夥伴關係,協調一致發揮領導力;第二,應持開放的地區主義觀點;第三,應堅持政治主導。東亞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依賴美國經濟,所以沒有美國是不行的。要保持地區主義與對美協調之間的平衡,東亞共同體不應是單一的共同體,而應是由多個共同體組成的能夠發揮多重機能的共同體。新華網引述文章摘要,如下:

  近來圍繞東亞共同體的討論日趨活躍。其實有關東亞共同體的熱議並不是第一次出現。近的在2005年,遠的在上世紀30年代,都曾出現過類似討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前的兩次討論都處在日中關係惡化時期。但此次討論卻是首次伴隨著日中關係的修復展開的。由此看來,東亞共同體構想的確朝著實現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但問題仍然很多。正如預想的那樣,東亞共同體理論招致了美國的警惕。日本政府內部意見也不統一。究竟要不要美國參加?鳩山首相說“不能(把美國)排除在外”,岡田外相卻表示“不會(讓美國)加入”。此外二人在“亞洲共同貨幣”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對於鳩山提出的將創建“亞洲共同貨幣”作為實現東亞共同體的第一步,岡田持否定態度。

  東亞共同體究竟能否變為現實?需要哪些必要條件呢?下面我們將從上世紀30年代的歷史中抽絲剝繭,尋找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條件。

  我們把1930年代的東亞協同體與今天的東亞共同體進行比較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國際政治的類似性。東亞協同體是因為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引發恐慌而萌生的地區主義構想。同樣,今天的東亞共同體是相對於美國主導的全球主義的地區主義對外構想。二是國內政治的類似性。東亞協同體理論是與當時近衛文麿首相治下的國內新體制聯動產生的,而東亞共同體理論也是與鳩山首相領導的後55年體制相輔相成的。

  日中戰爭期間,推動東亞協同體理論的重要人物名叫蠟山政道。身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蠟山政道是近衛文麿昭和研究會的重要成員。蠟山強調,東亞協同體並非自給自足或是集體經濟體制,而是基於開放的地區主義建立的國際秩序。蠟山倡導的開放的地區主義是以依賴東亞以外的經濟(也就是美國經濟)為出發點的。

  蠟山的構想最終受挫。這是與中國的戰爭久拖不決造成的。蠟山為了推翻蔣介石政權、建立“親日”政府而支持戰爭。但日中戰爭的持續造成了日美關係惡化。東亞協同體與對美協調之間的平衡就此打破,從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由此看來,東亞共同體成立的條件首先就是要建立日中夥伴關係。不是圍繞東亞地區的主導權之爭,而是協調一致發揮領導力。為此日中兩國都必須建立自己身為亞洲一員的認識。

  第二,東亞共同體必須是從開放的地區主義觀點出發的構想。東亞地區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就一直依賴美國經濟。既然如此,東亞共同體也就不能把美國排除在外。那麼,該如何保持地區主義與對美協調之間的平衡呢?東亞共同體不應該是單一的共同體,而是由多個共同體組成的能夠發揮多重機能的共同體。

  第三,政治主導。東亞共同體並非基於經濟合理性而自發形成的組織,日本當年對於東亞協同體的追求則是出於近衛個人的意思。同樣,東亞共同體沒有政治的主導也是實現不了的。

  目前要滿足這三個條件並不容易。但在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要想提高日本的國際影響力就繞不開地區主義問題。如何把作為長期目標的東亞共同體變為現實,如何分階段實施政策,都將考驗鳩山外交的真本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