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胡連會”,是一場首次在國際場域中私下安排的老朋友之間的會晤。
|
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作者 潘錫堂)早前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胡連會”,兩人在互稱“胡總書記”、“連主席”及“老朋友”的輕鬆融洽氛圍中進行了40分鐘會晤,對於各方關注的定位與屬性問題,體現了最後的答案,顯然它是一場無關APEC框架下兩岸領導人與領導人代表之正式雙邊會談,反而是一場首次在國際場域中私下安排的老朋友之間的會晤,對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此次利馬的“胡連會”,係於兩岸關係半年來出現良好發展勢頭,第2次“陳江會”甫端出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成績單後不久,再一次體現兩岸植基於善意、新意與包容的高層互動新模式,從而蘊含了如下兩項意涵:
首先是,它可被定位為“中國大陸境外”的另一場“胡連會”,植基於國共論壇之國共平台模式,運用於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之外的一場刻意安排的老友會晤,甚具“創造性模糊”的意涵:由於中國大陸絕對不樂見諸如在APEC等國際多邊組織框架下之任何會晤,隱含有“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敏感意涵,因此從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之兼程趕赴利馬安排並陪同會見,以及其他陪同會見人員如:令計劃、戴秉國等人皆是曾參與北京“胡連會”的主要成員;尤其胡、連互稱對方“連主席”、“胡總書記”,在大陸安排會晤的形式與相互稱謂之上,已牢牢將此次“胡連會”定位為二人間私人性、友誼性的會面,話題可以無所不談、輕鬆對話。其間,連戰在談話中唯一一次略提其有領導人代表的身分,胡錦濤禮貌性地保持緘默,體現出大陸在堅守原則之外,對於其不能認同的部分,考量連戰“老友”的立場與面子,亦予以隱忍不發,在在體現大陸方面的靈活與彈性。
其次是,此次大陸首次不反對提昇台灣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代表的層級,並安排“胡連會”,可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台灣長期以來的深切期盼,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頗具指標性善意:往昔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主政時代,歷年來台灣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的代表層級始終都維持在正部長級或工商企業領袖菁英,從未順利獲得代表層級的提昇與突破;此次北京在第二次“陳江會”前夕,為更加體現大陸對台的善意及顧及台灣想更拓增參與國際空間的願望,毅然決然促成連戰今年可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為代表,對於台灣馬當局與人民是一大鼓舞,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良性發展也甚具正面作用。
然而,筆者認為,此次利馬“胡連會”具新意的巧妙安排,可視為大陸方面在把握住“迴避國際領域正式的兩岸雙邊會晤”之既定原則下,對台體現相當的善意與創意,給予台灣方面一定程度的“各自表述、彈性詮釋”的空間,馬當局若解讀此為兩岸“互不否認”的體現,也許大陸會保持緘默不做正面回應,但若解讀為近六十年來兩岸最高層級在國際場域之會談,甚至視為台灣尋求國際空間之重大突破,可能就言過其實而流於一廂情願。更何況,北京此次同意連戰出席APEC峰會及安排“胡連會”,是更大考量連戰自2005年首次訪陸以來持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重大貢獻,大陸是基於“個案”考量而非爾後均可提昇代表層級至“副領導人”層級之“通案”考量,台灣切勿誤判。(潘錫堂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