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進民航服務還得靠市場倒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7 20:47:04  


  民航局的最新措施,直指當下越演越烈的飛機延誤情況,特別是航空公司採取的“不人道”做法——只要准點關閉艙門,乘客即使在飛機上等候數小時,也不算延誤。機艙狹小,乘客在裡面久等,遠比在寬敞的候機樓裡閑坐,要煎熬得多。如果有選擇,想必沒有乘客會挑選上飛機等候。新的措施明顯有利於乘客,反映了民航局聽取乘客意見後,改善航空服務的意圖。 

  作為一個經常出差的人員,本人對航空公司的種種“精明盤算”,深有體會。將乘客關進機艙來減少誤點率,還是“小兒科”,更絕的是遇到長時間誤點時,航空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精打細算”:我經歷過一次長達21小時的航班延誤,航空公司先讓乘客在候機樓等待,四小時後登機,但不起飛,又過四小時,下飛機,拉去賓館休息,才睡了四小時,又拉到機場等了四小時,再拉去賓館睡了四小時,然後再拉去機場……鬧那麼大動靜,只為了盡可能減少乘客住宿的費用,能付半天的,絕不付一天,雖然最後還是付了一天。 

  現在民航局規定飛機關閉艙門半小時後必須起飛,乘客當然高興,但高興之餘,心中仍然忐忑,因為不知道最後的效果,到底是僅僅將機艙內等候“恢復”為候機樓等候,還是總體上減少等候時間。另外,在流量控制如影隨形、幾乎盯住每個航班的情況下,機組人員想飛,也等不到塔台放行命令,到時如何處罰他們?何況飛機關上艙門,排隊等待起飛,這中間花費的時間究竟如何計算?如果超過了半小時,民航局罰還是不罰?罰,沒有道理;不罰,規定豈不失去嚴肅性? 

  當然,民航局對此不是沒有準備,在有關通知中,專門規定了“空管部門實施流量控制超過1小時的,必須由地區空管局或空管分局(站)領導批准;超過2小時的,必須報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批准,並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還要求 “出現大面積航班延誤時,由空管部門盡快提出恢復計劃以及二次放行計劃,主動協調軍方開放臨時空域和臨時航線,並與航空公司運控部門認真監控實時飛行狀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