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大公報:油魚變鱈魚的原因要查清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5 10:04:02  



  社評認為,“鱈魚變油魚”事件的發生,再一次令本港的食品安全亮起紅燈。油魚學名“異鱗蛇鯖”,在英、美等外國食品安全部門早已被打入“黑名單”,屬“不宜食用”之列;在澳洲,油魚甚至被作為提煉工業潤滑油之用,可見其不適宜食用的程度,其“蠟酯”成分根本不能為人體的腸道消化器官所分解。但是,在本港,對油魚的進口和售賣卻並無任何勸喻或限制。

  而且,市民食用假“鱈魚”後出現嚴重腹瀉的事例,食環署早於去年六月已接到投訴,其後亦一直有類似例子,但直到日前事件才被公開,原因據稱為“搜集資料困難”。如果食環署能早一點將問題公布,可能會少一些市民腸胃受罪。而對事件的進一步跟進,食環署亦只是集中調查“百佳”的做法是否有“蓄意誤導消費者”之嫌,至於令一些人“瀉到腳軟”的油魚,則只是“勸喻”飲食業不要供應而已。

  社評表示,事情的確如周一嶽局長昨日在立法會所指出,本港食品九成以上為進口,而且來源廣泛、四面八方,單是一個蘋果,進口國家或地區就多達十五個,要說全部檢查、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但從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的事實看,進一步完善法規和機制,加強檢查,卻是大有必要和大有改善空間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