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減輕家長負擔 提高幼教質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2 09:34:30  


  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在本港屬全新概念的幼稚園學券制,今日起接受家長申請,今年九月新學年開始實施。

  幼兒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已為各國教育專家所充分肯定,而中國傳統一向有“三歲孩童定八十”之說。因此,特區政府今日推出幼稚園學券制,不是扶貧措施、更不是社會福利,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人力資源投資,目的是提高香港市民的整體教育質素,增強未來的競爭能力。

  正是基於此一理念,政府對幼兒教育的資助,首次採用了學券制的模式,即每名家長每年可獲發一萬元學券,然後自己為子女選擇學校,錢隨人走。此舉的好處在於尊重家長的選擇權利,同時亦間接鼓勵幼稚園提高辦學質素,否則便會流失學生,無法爭取到家長手上的一紙學券。

  社論說,當然,每年一萬元的學券資助,對家長特別是一些中等收入的年輕夫婦來說,幫助是不小的。家中無幼兒的社會人士可能不知道,目前一名幼稚園學生,連同學費、書簿雜費和各種交通、膳食、課外活動等開支,每月動輒在三千元或以上,就是兩套冬夏季校服和一個小背囊書包已經非千元莫辦;加上今日為人父母者望子成龍心切,四歲人仔就要學芭蕾、學鋼琴、學繪畫,往往夫妻兩人加起來一半的收入要用在孩子身上。如今有了這一萬元的學券,無論如何都是不小的挹注。曾特首鼓勵市民生夠三個,如今有了學券制,實現的可能性也許會大一些。

  另一方面,學券制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並不單單是資助家長;每張學券的總額是一萬三千元,其中一萬元是學費,另三千元則指定用作幼師的進修津貼。事實是目前全港近千間幼稚園約萬名教師中,其中七成僅是初中、高中畢業及接受過短期的基本培訓課程而已。未來學券中的三千元,指定用作幫助這些未及資格的在職幼師進修,包括學費津貼和聘請代課老師等。而當局同時亦規定,所有幼師必須於五年內完成正規課程,取得文憑證書,校長更必須具有大學學位,否則就會被淘汰。如此,通過學券制提高幼兒教育質素的目的應該可以達到。

  社論指出,學券制的推行,本是一件好事,但推出伊始,部分私立牟利幼稚園因未獲資助而提出抗議,立法會反對派議員予以聲援,諸多留難,令方案幾乎趕不及在去年底獲得撥款通過。其後教統局作出彈性處理,同意予牟利幼稚園三年緩衝期改為非牟利性質,反對派議員亦不敢和全港十萬幼兒家長過不去,學券制最終才得到通過實施。事件使人看到,部分反對派議員動輒阻撓政府施政,連幼兒教育問題也要政治化,確是不得人心、也難以得逞的。

  繼學券制之後,有人提出是否也可以實行“醫券制”,以“醫療券”形式解決日益沉重的公營醫療負擔問題?此說仍有從長計議之必要。本港醫療目前面臨的是人口老化、資源濫用以及公私營未能配合等問題,關鍵在“能者自付”、“能者多付”,並非發出“醫療券”所能解決。未來醫療融資問題看來仍需通過供款儲蓄保險形式解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