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大公報:油魚變鱈魚的原因要查清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5 10:04:02  


  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本港食品安全真是多災多難!繼什麼蘇丹紅鴨蛋、孔雀石綠淡水魚之後,竟又發生前所未見的“鱈魚變油魚”新聞,市民食用後出現嚴重腹瀉,而油魚在外國普遍列為“不宜食用”,加上事件發生在全港最大的超級市場“百佳”,更令市民嘩然。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評說,事件曝光後,有關超市昨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市民致歉之餘,還出示來自印尼當局的衛生證明,顯示該批貨品在印尼亦被稱為鱈魚,證明公司並無欺騙消費者之意圖。

  不過,有關解釋,未能令人完全接受。

  事件發生後,本港中文大學生物系一位陳教授在接受訪問時指出:鱈魚與油魚,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品種,外形上亦並無相似之處;前者在水深一百米以內的海域生存,後者則出沒在一百米至八百米的深海,故而渾身上下都長有一層厚厚的油質“蠟酯”,用於保暖。

  或者有人會說,專家學者當然分得清,商販未必懂得準確區分;此說亦大謬不然。昨日電視鏡頭可見,記者去到街市魚檔查詢,“賣魚佬”一口即能說出油魚與鱈魚的區別,包括前者肉色較黃、魚鱗粗黑,後者則肉色雪白、魚鱗細密,而關鍵是兩者來貨價格相差逾倍,混淆弄錯的可能性不大。

  社評說,更令人費解的是,市民在超市購買、食後出事的凍魚扒,包裝紙上印有“鱈魚(油魚)“字樣,即是說,店方並非不知道所出售者為油魚,但為何要在其前加上“鱈魚”二字,如此又是否有“魚目混珠”之嫌?

  還有另一種包裝,膠袋正面大字標明為“鱈魚柳”,只在膠袋背後另有一行小字標出“鱈魚(油魚)”,消費者購買時如只看大字,就會以為所買者是鱈魚,吃下肚後才知“中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