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文章說,台灣高檢署查黑中心11月3日宣佈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偵結,陳水扁涉嫌貪汙與偽造文書;“第一夫人”吳淑珍、親信馬永成、林德訓、陳鎮慧等6名被告,分別以涉嫌貪汙、偽造文書、偽證等罪被起訴、緩起訴。陳水扁“國務機要費”貪腐案偵檢結案,結果大出陳水扁和民進黨意外,也大大出於不抱希望的台灣老百姓的意外,震撼了台灣全島,震撼了台灣政局。
民進黨走上式微衰敗之路
文章說,陳水扁下臺已成定局,他惟有選擇下臺的時間和方式可考慮了。一是近日宣佈自動辭職,條件是和呂秀蓮做一筆政治交易,只要呂秀蓮同意上臺後赦免他及吳淑珍,即可把大位移交給呂秀蓮。依呂秀蓮的性格和作風,未必會同意,但為了民進黨的生存,呂秀蓮又不得不同意,即使呂不情願,也會屈從於民進黨政客們的壓力而同意。二是陳水扁仍頑固賴在臺上,那等待他的下場是被罷免或被彈劾。罷免或彈劾案一旦由國親兩黨提出,就會迫使民進黨“立委”只能做出或支持或反對或棄權的選擇。顯然,在當前的形勢下,反對者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會遭到譴責和罷免。罷免案或彈劾案一過關,對民進黨將是致命的打擊。民進黨將因此而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必將接連輸掉北高市長選舉,“立委”選舉、2008年大選。
就在幾天之前,民進黨政權的安全負責人邱義仁和“行政”負責人蘇貞昌似乎還胸有成竹地公開宣稱,若陳水扁或是吳淑珍被高檢署偵結貪汙,陳水扁要下臺。豈料事實正是如此。民進黨及其政客們現已無法再保扁挺扁了。現在是他們痛下決心與陳水扁切割,要求陳水扁下臺,開除陳水扁黨籍的時候了!民進黨的“四大天王”政客,為私欲私利,不顧台灣人民的利益,死保死挺陳水扁,走到今天,反而成了陳水扁的政治陪葬品。呂秀蓮繼位後,也將面臨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窘境,只能苟延殘喘至2008年了!蘇貞昌、遊錫下臺無疑,謝長廷臺北市長競選敗局已定。隨著大勢已去,民進黨必將分裂、綠營必將分裂,泛綠也必將分裂,從此民進黨必將走上式微衰敗之路。
警惕李登輝台聯漁人得利
文章指出,陳水扁涉嫌貪汙、偽造文書罪偵結,歷史又給了馬英九國民黨藍營政治良機,要勇於把終止台灣社會亂象、分裂,還台灣一個乾淨未來、穩定局面的歷史使命肩負起來,團結奮鬥,迎接北高市長選舉、“立委”選舉、2008大選的勝利。這是國民黨、藍營的勝利的進軍之路,成功的政治之途。當前,馬英九國民黨藍營應抓緊、抓好這一有利的政治時機。不是搞強烈要求陳水扁主動下臺的政治喊話,而是緊急動員團結藍營、泛藍彈劾陳水扁,逼迫民進黨表態、民進黨“立委”表態,利用他們政治顧慮、政治病態、政治貪腐問題,大舉進攻、進攻、再進攻,讓他們在台灣社會孤立無援,一舉擊垮他們專制專權的政權和貪汙腐敗的政權,還台灣社會真正的民主與廉潔。如此,才是馬英九、國民黨、泛藍的光明政治前途。
如果泛藍在如此大好的政治形勢下,仍然鬧內訌、鬧分裂,或者說馬英九國民黨仍不消除與宋楚瑜親民黨的矛盾分歧、不做好政治妥協和政治安排,一如筆者在前兩日文章中所分析的那樣,即便陳水扁下臺了,台灣政局的嬗變對馬英九國民黨而言,仍然充滿了危機。試想想,陳水扁下臺了,綠營分裂了,泛綠分裂了,泛藍也分裂了,台灣的政治生態、政治格局必然出現新變和重組。從泛藍分裂出來的橘營和從綠營分裂出來的淺綠有可能結合在一起挑戰國民黨。筆者曾告誡馬英九國民黨不可小視宋楚瑜親民黨的政治能量,也不可小視宋楚瑜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權謀。宋楚瑜有可能整合綠營中蘇貞昌、謝長廷系的人馬,首先在臺北市長選舉中出奇制勝。謝長廷在陳水扁下臺後有可能知恥且無望而退出臺北市長競選,如此一來,與國民黨誓不兩立的謝長廷的支持者們轉而投宋楚瑜的票,使宋楚瑜後來居上,險勝郝龍斌。這種政治局面的出現是大有可能的。宋楚瑜只要當選臺北市長,就會浴火重生,為其在2008年競選大位,打下堅實政治基礎,屆時又將同馬英九拚殺競選了。若如此鷸蚌相爭,又會歷史重演,讓李登輝台聯黨伺機出擊,漁人得利。
馬英九宋楚瑜應吸取歷史教訓
文章認為,筆者仍然希望馬英九、宋楚瑜吸取歷史教訓,不要內訌鬧分裂,要以團結為重,以台灣2300萬人民的福祉為重,以中華民族復興為重,消除分歧、化解矛盾,協調好政治利益和政治安排,攜手並肩奮鬥!
台灣政局在陳水扁下臺、民進黨分裂、綠營分裂、泛綠分裂之後,還可能出現另一走勢,那就是老奸巨猾的老政客李登輝會乘機渾水摸魚,東山再起。一方面趁機收編網羅深綠勢力,壯大台聯黨黑綠陣營;另一方面借勢挑撥離間藍營,實施其“滅馬”、搞垮國民黨的既定方針,加速藍營、泛藍的分裂,並乘機拉攏分裂出來的淺藍、淺橘勢力,形成泛台聯盟。大有可能在支持宋楚瑜勝選臺北市長後,等待2008年馬英九、宋楚瑜自相殘殺,推舉控制王金平似的人物競選,從而坐收漁翁之利,重演當年陳水扁上臺的歷史,進而繼續李登輝和陳水扁的未竟之業,大搞急進“台獨”,把台灣引向危險的深淵。這是台灣人民不得不防的,尤其是英九國民黨藍營泛藍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