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淼章語中評:用交流促進兩岸文化更好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0-12-06 00:18:00


黃淼章(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廣州12月6日電(記者 海涵)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宣傳局指導,中國台灣網和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道活動在12月4日在廣州市正式啟動。活動期間,廣州市政府參事、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黃淼章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就嶺南文化及粵台兩地文化交流議題表達看法。他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應該將廣州的文物保護好、活化利用好。在大灣區中,廣州在文化方面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兩岸的文化應該多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發揮更好地促進作用,促使兩岸的文化發展得更美好。

  鮮為人知另一面 廣州亦是歷史文化名城

  黃淼章表示,其實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並不了解廣州這一面。公元前214年廣州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廣州這座城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從來沒有搬遷過,其中心位置也沒有發生過變化,也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跡。比如,建於清朝時期的陳家祠——這是當年廣東72個縣城集資修建的祠堂,它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嶺南建築,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打造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景觀;1983年出土的南越王墓——南越文王墓的出土,為探究秦漢期間嶺南地區的開發及南越國的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被譽為“嶺南文化之光”。

  “此外,廣州還被稱為近代革命的英雄城市,”黃淼章介紹說,廣州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當年毛澤東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三大舊址等。因此,廣州文物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有個說法是“廣州只有星星,沒有月亮”,所以,當務之急是加速培養有觀賞價值的景點,繼續搞好文物保護,展示好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

  立足大灣區 廣州在文化上大有可為

  黃淼章認為,在文化保護方面當抓住機遇,將塵封的古跡化為鮮活的歷史。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應該將廣州的文物保護好、活化利用好。就像剛剛提到的陳家祠,這是一座非常有代表性的嶺南建築,現在參觀人數也很多,應該進一步對其進行優化,將其打造為一個更加靚麗的文化名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