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青年參觀北京故宮 感知共同的傳統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00:35:33


北京故宮(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 王永雪)“龍脈相傳•青春中華—全國台聯2014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日前在北京開營。6日上午,台灣青年學生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館進行參觀。台灣青年表示,目前兩岸還是存在一些認同上的差距,但可以通過交流來建構共同的認同。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大二學生沈毓沂告訴中評社記者,台北故宮裡的文物比較多,更像是博物館,而在北京故宮主要是看建築。台灣對大陸的印象主要來自一些來台灣旅遊的觀光客,而有些觀光客的素質很差,這就給台灣人留下很差的印象。“而來大陸接觸之後,發現大陸人很好。兩岸認同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陸和台灣有些不一樣,大陸是整體國家,而台灣主權不一樣。”沈毓沂說,現在的青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很難通過他人的影響來改變既有認知。

  “大陸人和台灣人沒有在一起生活過,是不會有認同的。兩岸的青年應該多交流,來縮小認同的差距。”沈毓沂說。

  畢業於台灣大學園藝系的張紹強告訴記者,已經來過大陸七八次了,每次都是跟著全國台聯的台胞夏令營活動來。第一次來大陸的時候,發現大陸其實發展很快,有很多新規劃。之後每次來,發現大陸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和發展。台北故宮裡的很多寶物都是從大陸搬過去的,裡面有很多歷史文獻、字畫和藝術品。而北京故宮的建築很奇特,其實兩者原本是一起的,只是類型不一樣,而傳統文化在台灣保存得更完整。

  “兩岸在文化認同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制度不一樣而已。兩岸制度上的差異,再加上分割得太久了,使得兩岸的認同差距越來越大。”張紹強說,但語言是相通的,這種認同差距只能順其自然發展,不能強制干涉,要考慮台灣人是否能夠接受。

  台灣南開大學文化創意與設計系大二女生卞廣婷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來大陸,發現有很多地方跟想象中不一樣,文化、生活習慣、接人待物等方面都不一樣。以前在書本中看到過一些北京故宮的介紹,參觀之後,親身體會了北京故宮的歷史文化,之前的印象更深刻,而且北京故宮的建築很奇特。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

  故宮為中國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宮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