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社會快速轉向複常的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23-03-05 20:38:14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網評:社會快速轉向複常的關鍵

  來源:大公報 作者:源栢樑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持續三年後,如今許多地區已幾乎全面複常。這幾年間,不同國家及地區相繼推出并實行適用於當地的防疫措施,都是旨在切斷傳播鏈以控制疫情及感染人數,當中情況之複雜亦牽涉到很多方面,不容易逐一仔細分析。雖然如此,畢竟這是全球百年一遇的嚴重傳染病大流行,本著溫故知新,筆者希望透過距今二十年的沙士及今次新冠疫情的抗疫經驗,嘗試由工程科學相關的角度去探討、剖析及回顧今次疫情期間所見到各種有關對應措施的應用。

  仍需提高疫苗接種率

  首先,從已知的防疫措施上,可歸納為兩大式別:“非藥物介入式”和“藥物介入式”。在新冠疫情的早期階段,當時還未有藥物介入式措施如疫苗或治療藥品,大多措施都只能采用非藥物介入式,包括強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禁止群衆集會等,還有提高消毒頻率等公共衛生措施、對有症狀和高風險群體的檢測、隔離和集中治療等流行病學控制措施,更有不少地區作出區域性封鎖或關閉邊境。借這些聚焦於非藥物介入式策略和動態感染控制等公共衛生措施,成功地抑制了數波疫情。

  回望不同防疫措施的取舍、實施的緩急輕重,都是取決於每地疫情對民衆健康、社會經濟及對公共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等,也是因為有這些考量,各地才能作出明確以民生福祉為依歸的選擇,經受住多輪病毒變異的衝擊,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症率和病亡率,有力保護了市民大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現時隨著疫情演變減弱,新冠變成一種地方性流行病,同時各種疫情防控管控措施逐漸被撤銷和優化,造就社會能達至全面複常的局面。

  複常的一般理解,是解除因防控新冠疫情而實施的限制措施,認為這種病毒將變成一種地方病或稱“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但這不代表新冠病毒會消失,仍然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仍存有較高的傳播速度,其普遍輕微症狀及相對低病亡率也可能會隨著變種而改變。因此加大疫苗接種仍是重中之重,在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加上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形成足够的混合免疫屏障,社會才有資本取消各種各樣非藥物介入式防疫措施,如對確診者的隔離令及社交距離等。

  對比2003年沙士疫情的終結,雖然當時仍未有研發出疫苗或治療藥物,可幸是病毒并沒有變種以至非常廣泛地傳播,主要的抗疫成功因素是世界各地能够攜手切斷傳播鏈,并且能够清空疫症至零感染,換句話說,單單靠非藥物介入式防疫措施,已能達到沙士清零。但新冠疫情令世界各國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病毒的多變,至今已變種成高傳播力但低殺傷性的變異株。

  防疫措施始於新冠病毒早期被認為只是以飛沫傳播,及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病毒可在短距離空氣傳播,從科學層面的角度,在研究預測空氣傳播感染疾病風險方面,早已有流行病學學者在1978年建立了一個感染數值模型,評估從室內空氣中感染傳染病風險,這一直是被流行病學學者常引用之量化感染數值模型,稱為Wells-Riley感染傳輸方程式。當時建立這個方程式是為了確定當有感染者存在時,未被感染人群在同一室內空間裡感染空氣傳播疾病的可能性。獲得這感染可能性是經由輸入不同相關變數,包括感染者數量、每人平均呼吸率(視乎室內人士的活動)、傳染病的量子生成率(它是每種病毒自身特性從爆疫後才可演算得來)、未被感染者數量及他們在室內暴露的時間,和冷暖通風系統的新鮮空氣流量。

  佩戴口罩減低傳播風險

  整體而言,佩戴口罩是最基本可達到降低或減少感染者數量、感染者的量子粒子產生率、未感染者呼吸量、未感染者在室內暴露時間等每個參數數值的措施,所以有些地區就算想放寬戶外及室內口罩令,都是采取較保險地逐步放寬,就算是全面放寬都是出於按當地自身情況,并從當地民衆的道德或操守角度考慮,例如自己懷疑感染呼吸系統疾病時,會否佩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其他人。

  雖然全球各種形式的封鎖、限制行動為不同生活階層帶來不便,不能避免地造成了對社會經濟和大衆身心健康的影響,但重要的是因此可以給予更多時間和空間,容許透過開展可行的藥物介入式,如全面接種疫苗和研發治療藥物等,實現提升人口免疫力。流行病學學者更指出,由感染康複和打疫苗造成混合免疫屏障,可避免醫療系統崩潰。甚或是以非藥物介入式作為架空得以避開了病毒演變過程出現的重症期,不至因遇上這重症期對相當大量人口造成影響,即使現在染疫,染疫者也大都會是輕症。在這種種情況下,成就了今天全球更容易及快速地轉變邁向複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