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注製造業競爭優勢的趨勢性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1-06-02 08:45:35


中國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且日益凸顯,需深刻研判製造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把握好培育壯大新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參與國際大循環,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實現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中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王海成文章表示,隨著中國步入工業化中後期,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和傳統要素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一些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對中國製造業發展形成擠壓;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傳統要素的低成本態勢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競爭優勢逐步弱化。但也要看到,中國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且日益凸顯,需充分認識這些變化及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深刻研判製造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產業政策、解決現存的痛點難點,把握好培育壯大新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介紹,總的來看,中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正在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

  從生產要素投入看,基於初級生產要素成本的價格優勢,在向基於數據等高級生產要素發展的技術優勢轉變。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成本上升,以勞動力總量與成本為核心的傳統比較優勢逐步弱化。據測算,2013年到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由導入期進入拓展期,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熟,效率更高的自動化設備應用廣泛,在客觀上大幅減少了製造業對一般勞動者的需求。這些都使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距不斷縮小。

  在此進程中,新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日益發展,使數據生成、存儲和傳輸的成本顯著下降,數據開始成為經濟系統中新的關鍵要素。在產業數字化進程中,數據可複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特征,克服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資源總量限制,形成了規模報酬遞增的經濟增長模式。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技術投資與應用大國。

  文章分析,面向未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對製造業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的參與和改造,可有效提升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實現新市場、新模式和新增長點的全方位變革,最終成為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生產組織方式看,基於大規模生產的規模經濟優勢,在向基於大規模定制的範圍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叠加轉變。

  大規模生產基於傳統的“剛性生產”,一般適用於單一產品生產和消費需求穩定的市場環境,難以靈活地進行多樣化調整。而大規模定制基於“柔性製造”,可以有效解決產品差異化與生產成本間存在的多重矛盾,進而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生產。

  雖然大規模定制與大規模生產同樣具有“大規模”的特征,但前者的“大規模”通常是指產品種類的增加和產品異質性的提高。從需求潛力看,中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規模市場,且市場規模仍在不斷擴大,消費者模仿性趨同性消費正在向個性化差異化消費轉變,使製造業企業在已經具備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特征的基礎上,獲得大規模定制的範圍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