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9日電/現在,採取緊縮措施——即使經濟疲軟也要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從經濟上已完全說不通。有些人宣稱,削減開支將通過提升信心來實際刺激就業,但這種理論已經破產。又有些人表示,某種各國不敢跨越的債務紅線是存在的,事實證明,這種說法建立在模糊的算法之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算法甚至存在明顯錯誤。對財政危機的預測一直沒能變成現實;而對嚴苛緊縮政策所帶來災難的預測都被證明太過準確。
可是,扭轉毀滅性緊縮政策的呼聲仍然很難得到接受。這部分反映出既得利益的存在,因為緊縮政策符合富裕債主的利益;部分也反映了,有影響力的人不願認錯。而且我認為,改變面臨著更多障礙:對於民主政府一旦實施刺激政策後,在未來調轉方向的能力存在著普遍的、根深蒂固的懷疑。
因此,現在似乎是時候指出,雖然這種質疑聽上去很現實,老成練達,但實際上它完全是幻想。終止刺激政策從來都不是問題——事實上,歷史表明,它幾乎總是過早結束。而且至少在美國,我們總是以一種對財政很負責的風格去行事,在這方面,我們有著良好紀錄,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當且僅當強硬保守主義者執政時,對財政不負責的行事風格就會盛行。
那就讓我們從經濟刺激項目永遠不會結束的普遍說法談起。
實際上,在美國,為提振經濟而設計的政府開支計劃十分少見——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新政”(New Deal),以及奧巴馬總統推出的規模小得多的《復甦法》(Recovery Act)是僅有的較大型計劃。而且這兩個計劃都沒有永久持續下去——事實上,它們過早被縮小了規模。1937年,羅斯福大規模削減“新政”計劃支出,使得美國重新陷入蕭條;2010年,《復甦法》帶來的效果達到巔峰,而自那以後其作用就開始慢慢消失,這也一直是我們經濟復甦緩慢的一個主因。
那麼,那些被設計用來幫助經濟蕭條受害者的計劃呢?它們不是成為永久性制度了嗎?同樣,答案是否定的。失業救濟金隨著商業周期起起伏伏,目前,它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也僅僅剛到其近些年峰值的一半。由於勞務市場依然糟糕,食品券的使用率仍在上升,但歷史經驗表明,一旦經濟真正復甦,其使用率會迅速下降。
順帶提一下,其他國家的經歷也遵循了同樣的模式。你經常聽到日本被形容為一個永無止境地追尋財政刺激政策的國家。事實上,日本採用的是交替政策,即在經濟低迷時增加支出,而在出現復甦跡象後立刻減少支出(從而也讓經濟重回衰退狀態)。
所以,整個永久刺激政策的概念只是被裝扮成冷靜現實主義的幻想。然而,即使你不認為刺激政策是永久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指出,你不只應該在困難時期擴大財政赤字,還應該在過好日子時償還債務。以為這種情形有可能發生是很蠢的,不是嗎?
錯。你要關注的關鍵數據是債務占GDP的比率,該比率比一個簡單的美元數字能更好地測量政府的財政狀況。如果你梳理一下二戰以來的美國歷史,你會發現,在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之前的10任總統中,有七名總統在離任時的債務比率低於他們上任之時。這三個例外分別是誰?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和兩個喬治.布什(George Bush)。這樣看來,不是因戰爭或嚴重經濟危機而出現的債務增長全和強硬的保守派政府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