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台灣一直關注大陸,各有關方面從經濟、政治等層面提出不同的觀察與評論,但終究是難窺堂奧,“不論是遠距離的觀察或近距離的觀察,都是猜測而已。”
但可以確定的,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走向消費型的世界市場,服務業跟著興起,這牽涉到大量的管理人才需求,自由市場、國際化議題也隨之而來。這是台灣看大陸經濟發展必須了解的。
第二,從東海與南海的區域安全問題看:
中、日對於東海(釣魚台)問題,牽涉到歷史恩怨情仇,已屬民族主義層次,習近平更有來自大陸廣大基層的壓力,中方在主權議題上是堅定而不妥協的立場。北京雖然也希望東海爭議最好是能透過外交協商取得各方共識,但若真萬不得已要與日本正面衝突時,北京可能要先處理中國民族主義的問題。
至於南海,還涉及了石油資源蘊藏、自由航行權(Freedom of navigation)、維持海事開放系統(Maintain the maritime open system,包括海水以下、海水上空)等。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提出“維持海事開放系統”說法,其定義、含蓋範圍是什麼?到目前為止都還不具體,這也代表了美國已朝向一個結合全球化、國際法、國際建制、區域安全等“系統性”的區域總體戰略思維來處理南海問題。但中國大陸還是傳統的國家主權思維,從而強調歷史上的9段線、11段線,強調南海為其固有水域、疆土等立場。
宋學文告訴中評社,他預料南海未來還會有許多碰撞。中、美、日之間,在東海、南海都沒有共識,台灣夾在其中,也沒有其他的牌可以打,只能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雖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理想性高,也確實難以做到 ,但至少表達了台灣也是相關權利申索一方的立場。
第三,從美國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看:
美國“亞太再平衡”策略最重要的雙軸,一是在亞太的軍事、安全強化,另一個就是TPP。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偏向以美國利益為優先,並已簽署退出TPP,新的經貿策略,想擺脫過去多邊架構,改採對美國有利的雙邊談判、分別談判的做法,並祭出各種法案及行政措施來落實“美國優先”,直到“美國再度強大”,才來談多邊機制。
他觀察,特朗普的作風,看似並非對中國友好,甚至未來還有可能祭出加稅或經貿制裁手段;現在,貿易成了中美之間非常嚴重的議題,也確時讓中國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力。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建制學派,強調民主、自由、多邊,國際關係要法制化、要有遊戲規則;但特朗普不想一開始就被多邊框住,要美國自己先壯大起來,先搞好內政,等美國強大再說。但他認為,當特朗普對外關係、雙邊談判取得安全感後,再回頭處理多邊架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他說,11月9美國大選投票前,大部分的理性學者、務實的政治參與者,都認為美國應該繼續主導TPP。但看特朗普雖退出TPP,卻沒有反對TPP的發展,況且日本也還是努力中,相關各國也還沒有放棄。
宋學文表示,許多人看特朗普是商人、講究利益交換、保護主義,但他認為特朗普處理對外關係,係以先聲奪人來先取得談判優勢,但並非不能妥協的鐵板一塊;美國的移民問題、美墨邊境築牆問題,在未來真正的執行層面,還是有出現髮夾彎的可能,他也相信特朗普的幕僚單位在這方面會發揮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