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圖片 |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2018年10月30日,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消息一經傳出便如重磅炸彈引燃,整個華語世界陷入沉痛悼念的氛圍之中。
著名作家馬家輝自1997年開始在金庸創辦的《明報》任職副總編輯,在接受鳳凰網文化獨家連線時,談及在《明報》的那段經歷,馬家輝表示金庸就像一位大將軍,不僅自己能征善戰,還懂得將每一個人放在最適合的崗位。“就算20年過去,《明報》已經不是他的了,可《明報》還是一個響亮的招牌,大家都以曾經進入《明報》工作為榮。《明報》精神也是他在武俠小說以外留下來的一個很大的標記。”
在馬家輝看來,金庸能夠依靠寫作獲得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為這正是那個年代的特性,那是一個“提著一支筆就能闖出一片江湖”的時代。所以除了金庸,在那個年代還出了很多像倪匡、胡菊人和梁小中這樣的人物。而隨著後來資本和媒體運作的進入,講究團隊化的操作和多媒體的展現形式,個人的單打獨鬥已經很難出人頭地,“就算金庸沒有去世,那個時代也早已經結束了”。
馬家輝將金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歸功於作品本身的情節、人物和語言。金庸的作品通過傳統中文的習慣而不是歐化的語言,將讀者帶入忠與孝、情與國、明與暗等等兩難的困境之中,使得每一個華人都可以在金庸的小說裡看到自己的影子。但馬家輝不認為金庸的小說是在宣揚家國情懷,恰恰相反的是,金庸是在借小說表達那一代人對家國情懷的懷疑,“他是用故事來替所有人來說話,而不是來替家國說話”。
鳳凰網文化: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傳出來一天了,您現在有什麼感想?
馬家輝:他去世後我腦海就想著幾個人,因為那是一個很獨特的年代,50年代,大江南北的人都來香港,那個年代是資本還沒開始大規模運作的年代。大江南北來的人其中有些是對文字有興趣,也有能力的,他們拿著一支筆,就像拿著一把劍跑進江湖裡面,有點像美國西部世界,去圈地就對了,就可以圈到。我們看到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是基本上你有一只筆就像有一把劍,可以打出自己的天下。不像現在,跟現在對比起來現在是比較難的,現在都要網絡運作,動不動就團隊運作。當時你有一只筆你就可以寫專欄,那些報紙搶著找你寫專欄,所以我們看到那個時代出了很多不同的人物,金庸當然是最成功的一個,可是香港當時也有不同的人物,有意思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