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胡耀邦兒媳低調訪台 談慈善、談家庭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1-06-07 12:36:09


胡耀邦兒媳婦王豫穎認為做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被救濟一方的文化,如此慈善工作才能做得“落地”、做得扎實。(旺報圖)
  中評社台北6月7日電/上個月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兒媳婦王豫穎訪台,引人注目。王豫穎接受旺報專訪,談她對兩岸慈善事業看法,也難得談到她的家庭生活。這幾年王豫穎致力藏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從慈善大使轉變為搶救藏族古文明的文化使者。

  王豫穎強調,做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被救濟一方的文化,如此慈善工作才能做得“落地”、做得扎實。

  也因為堅持慈善事業,一定要做得“落地”(深入),王豫穎這幾年也致力在藏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從慈善大使一躍轉變為搶救藏族古文明的文化使者。

  旺報報道,王豫穎是胡耀邦大兒子胡德平的夫人。胡德平最近在大陸發表《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談當年胡耀邦改革初衷,在大陸引起很大迴響。溫家寶日前更撰文回憶一段當年追隨胡耀邦在西藏工作的情形。

  目前也是天諾基金會理事長王豫穎,在大陸素有黃絲帶慈善大使稱譽。談到自己的公公胡耀邦,她說,這些年來她深入大陸中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行善,讓她深刻體會到當年公公致力改革落地的初衷。因為唯有落地,才能聽到基層的聲音,跟人民站在一起。

  以下是專訪摘要:

  只要行善 都應支持 

  問:你長年從事慈善工作,能不能談談您對大陸首富陳光標高調行善的看法? 

  答:這是我第二次到台灣,此行訪台,慈濟基金會也邀我前往參訪。我覺得慈善的初衷都是行善,只要出發點是行善,起心發願也是行善,所有的善行,最終都會結成正果。

  不過,儘管方向都是善,但要注意文化差異,這就像穿衣服,你穿長衫,我們穿中山裝,雖然都是中華民族,但還是有些文化差異。像我長年在藏區做慈善工作,藏族文化、漢族文化,彼此也有文化差異,如果無法對文化深入了解,理解彼此文化差異,慈善工作就不能深入到位,那麼熱情和渴望,就沒法被對接。

  對陳光標的善舉,我還是認為只要起心發願是善意,儘管這過程可能因各自不同文化體現方式,引起不同的結果,但最終結果,還是行善,我覺得只要是從事慈善事業,我們都該支持。

  與慈濟、國泰有交流 

  問:你提到此行參訪慈濟基金會,能不能談談兩岸慈善事業的不同處? 

  答:我與慈濟基金會及國泰基金會等慈善機構都有交流。上次青海玉樹大地震,我們(指天諾基金會)也提供一些落地的資源,協助慈濟。

  大陸2008年核准慈濟基金會在大陸成立,這是兩岸交流很大盛事,通過兩岸彼此相互了解及交流,讓慈濟基金會所從事的慈善工作及理念,獲得大陸人民的認同。

  慈濟基金會是以救災為主,他們速度快、有效率,也因此每每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他們立刻就到。慈濟基金會的慈善事業是以“災”為核心,在救“災”展現的速度及效率,是慈濟的特色。但我們天諾基金會的慈善事業特色是以落地為特色,講究的是將慈善工作深入、扎實到基層,屬循環性、造血型的慈善事業。

  例如,天諾基金會在藏族偏遠地區致力的慈善工作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及文化保護。以基礎設施為例,別人可能蓋大醫院,但在深入藏區了解後,我們更清楚蓋衛生站這種小基礎設施,更能切合當地的實際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