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胡耀邦兒媳低調訪台 談慈善、談家庭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1-06-07 12:36:09


 
  再如,在從事基礎教育設施的慈善工作方面,我們不可能像國家投入很多資源在蓋中心學校,我們選擇是國家或社會資源難以投入、到達的地方。

  以藏族村落為例,彼此相隔遙遠,甚至需要翻越兩座雪山,路途遙遠,再加上青康藏高原區天候不佳,一年有9個月是暴風雪,因此,要讓慈善落地,我們選擇在偏遠村落蓋小學校。

  這些小學校有時可能小到只有10幾個學生,大的也不過是40多個,但這讓偏遠山區的藏族小孩,可以不必爬山涉水,冒著暴風雪上課,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因為還未走到學校,已在路途死亡。還有天諾還在藏區做人畜分離飲水。藏族用水來自雪山融雪,但藏族放牧,經常和人的用水混在一起,影響飲水衛生。人畜分離飲水等這種基礎設施,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扎實改善基層的生活。

  天諾慈善落地藏族 

  問:天諾基金會的慈善事業,為何特別選擇藏區?還有為什麼取名天諾基金會,有什麼淵源? 

  答:慈善並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當時成立基金會時,就發願要幫助中西部的少數民族,而藏族又是中西部覆蓋面積最大、最廣的民族,因此選擇藏族為慈善重點,也希望透過持之以恆的把焦點放在藏族,讓慈善事業,真正在藏族落地、深入。

  至於取名天諾基金會,“諾”是責任,就是如天的承諾,但實際上,從人的良知來講,“藏”是離天最近地方,當時胡耀邦當總書記時,他認為共產黨要對得起老百姓,要對起上天,老天看著我們,做事要對得起良心,人民的承諾,所以我們就取名為天諾。

  王豫穎談兩岸慈善事業:-文化保護 重要的是有一顆心

  文化保護每個人都有責 

  問:最近你致力於搶救藏區文化保護,從慈善事業家一躍為文化保護使者,這轉折是什麼? 

  答:因為在藏區的慈善工作,讓我了解到保護藏區古文明的重要。我說過慈善一定要落地,所謂落地,就是要深入、融入這塊土地、人群、文化,這才叫落地。因此,我做慈善,我會抓一個特點,那個特點,就是當地文化、風俗、民情,我們認知宗教,其實也是由當地文化、風俗及民情轉軌而來,因此,文化才是根基,文化才是根本。

  事實上,十多年前我從事慈善工作時,也從未去過藏區,但這些年去那麼多,跑那麼多,對藏區才開始有特別不一樣的深層了解,才開始注意到藏區的文化保護。

  做慈善工作,必須深入偏遠地方,這些地方,有些可能車子沒到,得騎馬,海拔5000公尺以上,得騎犛牛。我這輩子從未騎過犛牛,包括我及我的很多團員,騎了一整天,根本下不來,都是被抱下來來的。還有因為巔,一整天下來屁股很痛,晚上只能趴著睡。但在這深入偏遠山區的接觸了解過程中,才讓我們開始注意到藏族古文化保護的迫切性。

  像藏族的早期文明發源地,隨著社會變遷,逐漸被邊緣化,我們到了這些偏僻地方,隨便一處文物,就有上千年。這個即將在我們眼前消失的古文明,讓我感動的是,一場暴風雪,當地一位耆宿心疼的不是嚴重雪災被凍死的牲畜或損失的家當,而是瑪尼石堆是否遭暴風雪摧殘。

  原來這座瑪尼石堆是藏民不斷累積起來一種刻了經文的古老藏族文字——象雄文化,當地人士跑來要我們幫忙保護,我們二話不說,這才發覺搶救保護文化對他們的迫切性。

  事實上,這不是簡單藏族文化保護的問題,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全球文明、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責任,就像做父親,有父親責任,做母親也有母親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