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執中語中評:馬習會鼓舞了兩岸關係的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05 00:49:06


台灣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張執中認為,“習馬會”的促成,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特別是“互不否認”的明確化。(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1月5日電(記者 黃文傑)台灣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張執中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早在鄧小平《告台灣同胞書》就開始推動,直到馬英九與習近平任內真正辦到,顯示習對台政策走出他自己的彈性,至於兩岸領導人國際場合見面,也象徵兩岸“互不否認”的明確化。

  張執中首先回顧歷史,當馬英九從派王郁琦當陸委會主委,任務就是創造“習馬會”,特別是在APEC場合的“習馬會”,這是單一議題,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再找可能性,過去一度被否認,連金門也是選項,到最後金門也破局,因此外界認為,“習馬會”可能永遠不能實現。

  他說,“習馬會”確定在新加坡碰面,或許只有兩岸領導人握手,但象徵性的“握手”,歷史已經改變,因為兩岸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早在鄧小平《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中央政府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之後包括“葉九條”、“江八條”、“李六點”等,兩岸領導人就是無法碰面,到了民進黨陳水扁時代也努力過。

  “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碰面,對我們來說是有加分效果”,張執中認為,舉凡過去的“習蕭會”、“習連會”等,幾乎都是卸任元首或副元首碰面,就算朱立倫以黨主席身分在北京見了習近平,也只是黨對黨的領導人。

  張執中認為,兩岸正式領導人在第三地見面,已經開創新局,後續還是看習近平的態度,這次“習馬會”仍會聚焦在“和平穩定”,沒有所謂個別談話,不會各自表達立場,頂多是互相問候,“但坐下來拍照,歷史就改變了”。

  他認為,兩岸從過去的政府對政府,兩岸兩會事務談判,到了陸委會主委以及國台辦主任碰面,如今走到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碰面,當天採訪的新聞媒體,內心應該會很激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