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兩岸現狀被打破了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8 11:53:10  


  中評社台北3月18日電/台灣多數民眾希望台灣“維持現狀”,馬英九在主流民意規範下,提出“不統、不獨、不武”政策,並採取“親美、合中、友日”戰略,力求維持大陸與外交政策的平衡,確保台海安定。馬英九這項基本戰略,5年來獲得民眾支持,也維持了兩岸關係的穩定與深化發展,但最近似乎開始受到挑戰。 

  旺報今天社評說,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處長司徒文,日前應邀在獨派團體發表演講時指出,台灣希望維持現狀,“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情況不斷在變化。”“台灣越來越向中國靠攏,兩岸關係也不會單方面由台灣人民決定”,他似乎認為,台灣經濟越倚賴大陸,北京對兩岸關係走向的發言權就越大,兩岸“現狀”實質上就會改變。 

  在司徒文發表警告性談話的同時,5年來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外交休兵默契,似乎呈現裂解跡象。馬英九近期談話,已經對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未能獲得進一步解決,及大陸在軍購問題上對美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表現出反彈態度,對兩岸政治對話關係的建立,已連續發表多次負面性回應,大陸似乎也因而降低了對台灣涉外事務的彈性與寬容。 

  日前,大陸對台灣駐日代表以外交使節身分出席日本311震災追悼儀式,做出強烈反應。接著馬英九準備率慶賀團前往梵蒂岡參加新教宗就職彌撒,大陸“外交部”以“大陸希望和梵蒂岡發展關係,但梵蒂岡必須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也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答覆回應。日本311震災台灣是最大捐輸國、梵蒂岡是我歐洲唯一邦交國,馬英九親往祝賀既有先例可循,也是情理中事,但大陸“外交部”卻以警告方式表態。這兩件外交事件,意味著司徒文“兩岸現狀已經改變”的警告正在成為現實嗎? 

  首先我們要指出,兩岸關係的確不可能如同冷戰時代,因相互隔絕、各過各的生活而一成不變,兩岸“現狀”的改變,也不意味大陸併吞台灣的結局。佛家說“無常”,是指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包含非常微細的無常。兩岸關係同樣“無常”,不只經濟、文化互相影響,連生活習慣、思想模式都會因交流而產生改變。 

  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關係就起了質變,但開放初期僅限單向交流,也只產生單向影響,當時台灣社會的富裕,對大陸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衝擊,也種下後來堅定走開放經濟、參與全球競爭路線的火苗。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兩岸關係迅速蛻變成為互相融合的關係,兩岸的互動如兩種顏料互相滲透,慢慢調和成另一種顏色。這種融合表面看來平靜,實質卻起了巨大變化。 

  社論續道,我們更可以看到,不只兩岸關係產生改變,大陸本身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也已經產生改變,大陸對台灣的“期望”同樣也已經改變了。40年前金廈前線部隊互相摸哨,曾經的“國軍”與“共軍”敵人,現在拎著高粱酒互斟泯恩仇。但這些改變並不表示台灣已經放棄自己的制度,願意接受大陸現行體制的統治。 

  司徒文希望台灣不要過於樂觀,不要以為台灣能導引中國走向正面(民主)方向發展。我們同意,從任何跡象都看不出來,中國共產黨會採行西方式民主,正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接受了英國高等教育,卻沒有將西方民主全盤移植到新加坡。每個國家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美國也不是開國時就讓白人與黑人享有同等地位,也是經過一場血腥內戰與無數的街頭抗爭、“國會”立法及司法判例逐步演進而成。大陸同樣將在本土基礎上漸進改革自己的體制,建立自己的民主,台灣希望參與這個過程。 

  現階段,台灣仍然必須鞏固“國防”與心防,但鞏固“國防”不是只有對美擴大軍購一途,台灣可以建立非對稱武力並擴大軟實力、善用巧實力,台灣爭取國際空間引起的兩岸關係風險,兩岸均應認真管理控制。中程而言,台灣需擴大對大陸的影響力,因此,必須對大陸開大門,真誠歡迎陸客、陸配、陸生、陸企來到,並給予公平的待遇。長期而言,兩岸應建立機制促進社會融合。 

  兩岸都是中國人,無論大陸、台灣或兩岸的問題,兩岸中國人會找到最好的處理方法,司徒文代表的是美國利益,台灣人應該看清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