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論海峽兩岸建立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4 17:42:20  


建立互信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與前提
  中評社/題:論海峽兩岸建立互信 作者:張亞中(台灣),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前言:一切始於互信

  “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16個字是胡錦濤先生一年來在不同場合不斷強調的兩岸互動原則,在這16個字當中,為首的就是“建立互信”。這意涵著北京的觀點:“建立互信”是兩岸關係能夠順利和平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本文即嘗試對“建立互信”這四個字做深入探討。

  今年9月12-13日承蒙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余克禮所長的安排,兩岸統合學會有機會與台研所及大陸方面的學術菁英就“兩岸和平發展路徑”進行觀念的交流。這是兩岸統合學會繼今年6月與清華大學法學院、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兩岸和平協議”研討會後的再一次重要對話。

  長達一天半的研討會,16位台灣學者與20多位大陸學者共同思考著兩岸的合理定位與未來的走向。台灣的參與者都是各學術領域的重要學者,北京的對話夥伴更是大陸學術只的第一旗手。坦白而言,我們獲益很多。能夠促使我們坐在一起,毫無保留地坦誠交換意見的原因在於,我們彼此相信對方有誠意為兩岸和平發展找尋一條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路徑。是這項基本的“互信”,才使我們有機會進行客觀與深度的對話。

  北京研討會後,一行轉赴上海,也感謝上海社科院黃仁偉副院長與東亞所章念馳所長的安排,兩岸統合學會有機會與這兩個上海的重要學術單位共同舉辦“上海世博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再與近20名上海的菁英進行對話。

  兩場研討會均有不同的討論議題,但是圍繞著會議的核心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兩岸如何才能夠建立互信。“互信”必須根基於“瞭解”,愈能深入瞭解,愈能建立互信的路徑,研討會就在這樣的認知中進行。與會者共同深信,沒有互信,兩岸和平發展路徑根本無法啟動;沒有互信,路徑即使啟動,沿路必是荊棘重重,隨時可能會停滯或逆轉。互信是社會和諧互動的基礎,更是兩岸關係能否正常化的關鍵。

  “建立互信”在兩岸討論已經有十餘年了,它已成為兩岸在互動中朗朗上口的經典名詞,但是落實在現實政治中,它卻是以變形的面貌出現。兩岸都在講互信,但是所做出來的事,卻讓彼此減低互信。以下我們就先來簡短地回顧一下,十餘年來在兩岸對於互信的討論與實踐情形,可以發現,它是多麼地脆弱!

  一個中國是北京接受互信機制的前提

  “互信機制”一般包括政治上的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兩個部分。1996年台海危機過後,在美國的建議下,李登輝要求台灣內部開始就“信心建立措施”(CBMs)進行研究,陸委會與國安單位開始分別委託學者就兩岸軍事交流、軍事互信等機制進行專案研究。美國智庫也從1998年起提出“中程協議”(Interin Agreement)、“臨時協定”(Modus Vivendi)等有關和平協定的主張。

  這一股有關互信機制研究的風潮一直延續到2002年,即陳水扁主張“一邊一國”前。陳水扁雖然繼續在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國防報告書”,不斷拋出“建構台灣軍事安全互信諮詢機制”等議題,但是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認真地看待,相關研究成為政府照顧意識形態相近學者的另類贊助,真正認識兩岸問題的學者對此已經不再討論了。

  2005年4月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時,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發表新聞公報稱“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2006年馬英九在其歐洲之旅時表示,如果2008年國民黨執政,將與大陸協商兩岸和平協定的架構,進而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確實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和簽署和平協議列為重要施政目標,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其施政報告中列入“協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及“簽署和平協議”。同年6月國防部長陳肇敏稱,已訂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政策草案,將分近、中、遠程三階段進行。

  2008年底胡錦濤先生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的講話中,正式回應了馬英九的看法,認為“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並再次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

  馬英九2009年5月9日在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指出,若能在2012連任,不排除觸及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但是馬英九在5月11日接受中視專訪時旋即又表示,“不排除並非一定要做”。至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一事,馬英九也修正了他原本的立場。7月初在訪問巴拿馬時說“應該做,但時機還沒到”。10月5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再稱,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還沒有成熟。這些談話顯示,馬英九在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兩件事的立場上已經退卻。

  這一段長達十三年的過程,反應出了一些問題。第一、北京何種情形下才會對互信機制提出正式回應?第二、為何馬英九在好不容易等到胡錦濤正式回應後又轉為退卻?

  先嘗試回答第一個問題。在北京的眼中,自1993年4月李登輝發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言論、1993年9月推動進入聯合國起、1994年將“一個中國”去政治化、1996年大選、1999年主張的“特殊國與國”都充分顯示李登輝已經是一個有分離傾向的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明確地認為兩岸是毫無任何關係的兩個外國。在這樣的基礎上,台北方面政府與學者對於互信機制的研究基本上是拿冷戰時期東西方如何建立信心措施做為參考。這樣的研究本身沒有多大實用參考性價值,它的功能反而是在塑造一個台灣有意願與大陸建立互信機制、只是北京不願領情的意象而已。但是,在北京看來,這樣的研究與呼籲其實是在“自慰”或“吃北京豆腐”,北京怎麼可能在兩國論的基礎下推動互信機制。

  美國智庫在1998-1999年間,透過各種研討會的方式提出“中程協議”等方案,以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為例,他在1998年2月主張兩岸同意簽署50年不變的“中程協議”,50年間台灣不宣佈法律上的獨立,北京亦明示不使用武力對付台灣。何漢理(Harry Harding)在1999年4月也提出兩岸應該簽署包括相互不武與不獨保證的“臨時協定”。但是由於一方面這些中程協定或臨時協定沒有明確地處理目的性,即兩岸最後到底是統或可獨;另一方面由於李登輝的分離傾向立場,北京方面對這樣的建議,沒有任何正面回應。

  對於北京來說,“一個中國”原則是核心與基本立場,沒有這一點,兩岸互信機制是無法建立的。連戰與胡錦濤可以在2005年4月發表有關“……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聲明,其原因在於北京認為連戰是堅持“一個中國”者,所以彼此在核心問題上有共識。

  嚴格來說,1996年的大選只是李登輝的獲勝,而非國民黨的獲勝,2008年才真正是國民黨獲得第一次大選的一年,北京也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2008年底胡錦濤的“胡六點”所以會對馬英九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出正式與正面回應,其理由也在於相信馬英九及所屬的國民黨是持“一個中國”立場。但是,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馬英九為何在有關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問題上突然又內縮了。

  台北對“一個中國”立場產生猶豫

  馬英九為何退卻,這牽涉到兩個方面。第一、馬英九對於要否,或能否堅持“一個中國”已經開始猶豫了。經歷了李登輝與陳水扁長達十餘年的“台灣主體性”與“去中國化”的政治與教育操弄,“一個中國”在台灣已經被高度妖魔化,甚而連國民黨內部也已經接受了李登輝所創造出來的論述。馬英九與國民黨是靠著陳水扁的貪腐,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論述與願景而贏得政權。馬英九缺乏自己的中心思想論述,他一方面接受了泛藍的“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又以選擇賴幸媛擔任主委來接受李登輝的路線。這種企圖對泛藍、泛綠討好,對北京不得罪的作法,其實把馬英九帶入了困境,最後落得三面都不討好,他在藍軍中聲望下降、泛綠也不支持他,北京雖然不斷地在經濟政策上幫忙,但是也逐漸察覺到馬英九的問題。

  馬英九的討好路線其實是一種零論述;相對的,北京的論述一直很清楚,即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建立兩岸政治互動。在胡錦濤正式提出“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時,馬英九反而猶豫了。經歷台灣內部十餘年的意識形態民粹操弄,馬英九也已經接受了“台獨”可以是台灣人民的可能選項。另外,他也擔心如果接受“一個中國”,對於國民黨的選舉與他的連任可能不利。隨著馬英九的民調逐漸降低,他愈來愈不敢碰這個問題。“拖”因此成為了馬英九的戰略主軸,國安單位已經多次開會所擬妥的各項軍事互信機制方案,也就只好放進抽屜。一言以蔽之,馬英九目前沒有論述、也缺乏勇氣來處理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等政治性議題了。

  馬英九為何退卻的第二個原因在於美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1949年退居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依賴美國成為唯一的選擇。美國的戰略佈局,限制了台灣的選擇空間。不客氣的說,如果美國不同意,台北方面的領導人大概不敢與北京就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進行協商。美國對於亞太安全有其自己的規劃,從維持兩岸和平角度來看,美國雖然贊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其戰略意圖在於維持台海穩定,防止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目前還不會願意看到一個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為目標的和平協定,也不會接受一個可能損及美台軍售的軍事互信機制。

  2009年4月22日,馬英九在“總統府”通過視訊連線,與美國智囊機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有關台灣關係法研討會的紀念活動中呼籲美國政府繼續履行台灣關係法。他還說,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目前為時還早,台灣希望與中國大陸優先處理經濟議題。馬英九並表示,美國繼續承諾對台軍售,對美台關係非常重要。5月9日馬英九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再明確對軍事互信機制表態,“這個議題太敏感,涉及台灣與美國關係,我們主要的軍備是來自於美國,因此我們非常謹慎”。馬英九連續的一番話,讓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討論暫時胎死腹中。很明顯地,從馬英九的表態可以看出,目前美國還沒有為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開綠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