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深度:方舟談香港融入大灣區
http://www.CRNTT.com   2021-08-31 00:13:26


 
  中評社:目前在官方規劃中,香港在大灣區中大多與“金融”、“法律”、“創科”等詞聯繫在一起,這是否會造成“上層融合了,基層無法融合”的現象?您認為香港的基層市民,特別是基層青年該如何融入大灣區?

  方舟:香港青年問題的核心是青年缺乏向上流動性,因為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完全由服務業所主導的經濟體。第一種服務業是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高增值服務業,有強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例如2019年金融服務業就業人口占本地就業人口7%左右,卻貢獻了21%的本地生產總值。第二種則是消費性服務業,包括零售、旅遊、餐飲等,能夠吸納大量就業人口,但是集中在基層崗位,上流機會少,例如旅遊業的就業人口占香港就業人口的6%,但只貢獻了3.6%的本地生產總值。

  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產業化政策的推行,高等教育在本港普及,使得香港青年對於工作的期望較高,不願意從事消費性服務業的基層崗位和體力、技術勞動。然而,高等教育普及的背後是自資學位的名額大大擴張。自資學位的學生不僅要借貸以應付高昂學費,與公帑資助的畢業生相比,還面臨著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導致他們難以找到較為優質的工作崗位。這就造成了職位與勞動力供應錯配的現象。

  產業結構單一和勞動力供應錯配使得香港青年上流十分困難。對此有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為香港青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是我剛才提到的,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重要目的。但是,要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跨過“硬邊界”,到深圳河以北就業是很大的挑戰;與香港相比,內地的薪酬又不具有競爭力。因此,我認為第二個解決方法或許更為重要,就是吸引不同類型的內地和海外企業落地香港,為香港帶來多元化的產業,創造不同的就業崗位。

  中評社:有觀點認為,香港除了發揮金融、法律等優勢外,還可以利用獨特的制度優勢,在提高“軟實力”方面為大灣區和國家做出貢獻。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香港在大灣區中的角色是否可以再擴展和再挖掘?

  方舟:香港確實能夠在城市規劃和管理方面為內地提供經驗,比如說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包括地鐵、機場的管理,以及公共衛生方面都有其先進的一面,可以成為廣東以及內地其他城市的借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