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評論》第291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2-03-01 00:27:18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刊發了李其澤的《“拜習會”後的台海局勢分析》一文。該文表示,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去年11 月中舉行視訊會議,台灣問題是此次“拜習會” 中最重要的議題,雙方對此進行了立場鮮明和劃清底線的對話。拜登政府採取“競爭性共存”為主軸的對中政策:美中激烈競爭,但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管控競爭,避免陷入衝突,並塑造一個彼此在競爭中共存的國際體系與秩序。在此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的框架下,未來的台海局勢將會如何發展?該文討論和闡釋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之意涵與實務,並在美中“競爭性共存”的戰略關係脈絡中,前瞻性地分析“拜習會”之後的台海局勢發展。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從“反萊豬公投”失敗看美國對台灣社會的控制及改造趨向》一文。該文作者嚴安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洪志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表示,多數論者都把“反萊豬公投”的失利歸咎於對四項“公投”說“四個都同意”的國民黨領導和推動不力,特別是提出“四個都不同意”的民進黨的全面阻撓,很少從美方立場與態度及其政策行為去分析探討。本文認為,美國因素,即美方全面介入“反萊豬公投”全過程是該項“公投”沒有能夠獲得通過的主要原因。拜登政府上台後,延續特朗普政府時期強推萊豬輸台政策,更大強度對台展開“威逼利誘”攻勢,及蔡英文當局的完全配合,根本上導致“反萊豬公投”良好局面的全面崩盤。“萊豬輸台政策”的實現,不僅昭示著美國對台灣的管控程度有多大,而且勢必進一步提振美國控制台灣的野心,從而進一步呈現對台灣政治、經濟、軍事安全、文化與社會意識等全領域的改造趨向。“美國改造台灣計劃”的強化,不僅深化台灣成為美國地緣政治與戰略“代理人” 地位,也可能升級台灣地區作為中美關係中“火藥桶”角色。

  本期“智庫透視”欄目刊發了《重振香港經濟必須重啟頂層設計》一文。該文作者莫世祥(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退休教授、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表示,未來新的特區政府領導者在上任之前,應該深刻反省香港經濟是否還要繼續沿用英國殖民者為香港留下的“土地財政”頂層設計。如果選擇是,請遵循香港經濟史的啟示,讓“土地財政” 重上與自由經濟相輔相成的舊軌道,或許還能再現世界經濟史的東方奇觀。如果選擇不,請參考同為自由港的新加坡模式,盡可能減少香港經濟對於房地產業的依賴,在香港形成房住不炒的新風尚, 為香港探尋經濟發展的新路向。平心而論,這兩項為香港經濟前途而作出的選擇,各有風險利弊。沿襲舊軌,安穩省心,祇是香港經濟在中國各大城市的經濟實力排名肯定繼續下滑;探尋新路,難保成功,不過相信“地產霸權” 將會在香港消失,長期困擾港人的經濟、社會問題將逐漸迎刃而解。如何選擇,由中央及新特首定奪。

  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發了《從敘事學視角看中美貿易爭端》一文。該文作者張屹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組部主管)表示,以中美經貿糾紛背景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兩份中美經貿立場白皮書為語料,考察其對中美兩國國家道義立場定位、評判、結盟的敘事特征。中方政府的道義立場建構基於斷言類言語行為,同時以指令類言語行為和承諾類言語行為共同建構中國的道義立場,但主體性思維建構立場難以得到美方認同。國家立場建構關涉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涉外糾紛情境下國家如何建構立場值得學界進一步探究。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發了《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疫情的應急法治協同建設》一文。該文作者馮澤華(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後)、劉向東(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表示,重大疫情的應急法治協同建設是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應急法治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處置重大疫情的制度基礎、基本保障以及現實進路。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疫情應急法治協同建設具有跨法域性、雙維縱橫性、多重技術性等基本特徵。而統一、效能和安全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疫情應急法治協同建設的價值導向。粵港澳三地政府應加快完善應急法治體制、儘快構築應急法治保障機制以及大力促進應急法治制度創新,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疫情的應急法治協同建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