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第273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
本期“智庫透視”欄目刊發了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的《王曉波與李登輝:兩個不相連又相關的歷史反思》一文。該文表示,嚴格說起來,李登輝跟王曉波一樣,都是知識分子型的理想主義者,衹是掌權的理想主義者,最終還是要蛻變成為一位如獅如狐的君王,這就讓同樣是理想主義者,最後還是會分道揚鑣的緣故。王曉波找到的是“反殖民主義”,但李登輝找到的卻是“後殖民主義”,也就是從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經驗,去找台灣的發展根源。
本期“智庫論叢”欄目刊發了《從“九二共識”存“廢”之爭論中國國民黨民族立場迷失與危害性》一文。該文作者劉相平(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教授)表示,中國國民黨關於“九二共識”的爭論,是其內部中華民族認同出現分歧和偏差的結果,而擱置、棄用“九二共識”的聲音高漲,直接衝擊到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是國民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喪失信心的表現,也是其中華民族主義立場迷失的表現。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特朗普的“筆尖” 台灣的命運》和《美國南海政策從“超然”到“干涉”的轉變》兩篇文章。
《特朗普的“筆尖” 台灣的命運》一文作者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指出,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出版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有幾段文字涉及兩岸關係,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波頓指出:特朗普最愛在白宮辦公室隨興比喻,先指向一枝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再指向那張歷史悠久、名為“堅毅”的大型辦公桌說:“這是中國”。台灣在特朗普心中的意義是“油水”,哪一天如果特朗普發現他的“筆尖”再也擠不出台灣的“油水”,那這支筆就可以丟了!
《美國南海政策從“超然”到“干涉”的轉變》一文作者李理(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表示,2009 年以前,南海爭端並非美國與中國及美國與東盟發展關係的主要議題,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及在亞洲區域影響力的增大,美國一改冷戰時期南海的“超然政策”,由“不選邊站”和維護“南海航行自由”,轉變為積極公開地介入和干涉政策,以“巧實力”外交為手段 , 在鞏固傳統盟友的基礎上 , 積極拉攏新夥伴 , 力圖構築以美國為主的地區雙邊和多邊機制,離間南海周邊國家,控制南海航道 , 加強對中國海域的封鎖和遏制,應對中國在亞洲日益形成的影響力 , 防範和制約中國的崛起 , 從而掌握亞太主導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