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第264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良在《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一文中表示,中國、大陸及台灣應該是本體與實體的關係,即中國是中華民族以國家為形態的本體, 大陸和台灣則是中華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使這兩個實體各自都以自身為主體,也不能取代中國本體。據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它就是本體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永遠都是。中國的統一是結束分治,回到中國本體原有狀態。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並穩步推進,逐漸創造條件實現國家統一,一定會是採取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模式企及目標的。基於現實就是承認兩岸是本體中國的兩個擁有治權的政治實體。超越現實就是彼此都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而是以一加一大於二為目標,即由雙方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它大於中國大陸、更大於台灣,也大於二者之和。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刊發了《從龍頭到車輪: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地合作中的角色變更》和《當前中美戰略競爭不等同於冷戰時代美蘇爭霸》兩篇文章。
在《從龍頭到車輪: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內地合作中的角色變更》一文中,作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教授莫世祥表示,20 世紀80 年代至21 世紀初,香港一直被譽為引領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龍頭。2014 年起, 香港轉而被稱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列車的一個車輪。香港角色與作用呈現如此巨大的變更, 根本內因在於港式資本主義的內在結構優劣並存,既有緊密連接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的優勢, 也一直保留港式資本主義原始落後的內在弊端。前者是香港曾經發揮龍頭作用的動力,後者則是導致香港地位下滑為車輪的根本內因。倘若仍不反省與設法糾正港式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弊端,香港地位的繼續下滑還可能從牽引輪變成被動輪。
在《當前中美戰略競爭不等同於冷戰時代美蘇爭霸》一文中,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鄭劍表示,今後中美戰略競爭將是常態,但鬥而不破的局面有可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陸有完整的經濟體系,五臟俱全,比美國還完整;強大金融實力,比美國的流動資金多;龐大的市場規模,比美國潛力大;第三世界的堅強後盾,整體比美國受歡迎;歐美矛盾的客觀存在, 多數國家不贊成中美交惡;強大的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沒有輸掉過任何一場戰爭。這樣的實力地位,加上高明的策略運用,決定了中美關係的基本面。這樣一種基本面決定了祇要美國是理智的,主觀上就不會期望能在這個世界上塑造出新的冷戰格局,進而不戰而勝。事實將證明,美國最終是理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