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展望”欄目刊登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的《從文化澳門到人文灣區》一文。該文指出,澳門是長期實踐著文明多樣性和諧的一個地方,文化因交流而美好,因互鑒而創新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澳門作為“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澳門在文化發展上的戰略目標,即“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是對澳門歷史文化的深刻歸結,也是澳門文化發展的新使命、新目標。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登了《民進黨邊緣化國民黨兩岸交流角色之法律策略分析》和《兩岸鄉村經濟與中華美學文化之共構研究——以舟台漁農村合作為視角》兩篇文章。
在《民進黨邊緣化國民黨兩岸交流角色之法律策略分析》一文中,作者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柳金財表示,民進黨當局對《國保法》及《兩岸關係條例》修正,邊緣化國民黨兩岸政策角色及影響,不僅幾乎排除國民黨領導高層參與國共論壇、海峽論壇及召開馬習會、吳習會可能性;甚至形同從制度規範及程序設計,排除任何兩岸政治協議通過可能性。“國會雙審議、人民單公投”高門檻程序設計,比修憲程序更為嚴格,即使剛性憲法修改程序與通過門檻,亦無此繁瑣與要求。其隱藏的政治動機及目的,實際上是排除兩岸從事務性、功能性、經濟性協商進入政治協商及談判,避免台灣踏入統一談判的進程中。民進黨當局的單邊立法行動,不僅邊緣化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主導權;同時也反制大陸當局的“融合漸統”政策與措施。雙方兩岸政策的單邊行動衝突,形同“磁吸效應”與“寒蟬效應”的相互抗擊,兩岸關係因欠缺國民黨的緩衝區作用,而陷入政治僵局及衝突的惡化循環狀態。
《兩岸鄉村經濟與中華美學文化之共構研究——以舟台漁農村合作為視角》一文的作者浙江海洋大學港台僑研究所副教授陳玲認為,促進漁農村再生和活化,提升整體發展,是兩岸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措施。台灣在這一領域,走得更早,因而也有了些許經驗。舟山和台灣都是海上古絲綢之路的要塞,有著一脈相承的海洋經貿與海洋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情緣,兩個島嶼群如何在未來延續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筆者以為,不妨引入中華美學文化和精神的意涵,並在文化軟實力的鋪陳下,構建舟台漁農村經濟的合作框架。
“思想者論壇”欄目刊登了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2019年第7次思想者論壇全文。是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鍵主持,邀請了諸位專家學者就“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19年7月號,總第259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是目前兩岸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智庫雜誌。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的中國評論月刊,已從一般的時政評論雜誌,轉型成為研判兩岸及東亞安全情勢、提出政策意見、構建解決兩岸問題理論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庫雜誌,深受兩岸及海外智庫專家學者的肯定與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