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可期: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新格局之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1-06-30 00:15:01


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新格局,這是澳門的使命,也將是澳門智慧。
圖1: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人均GDP(2018年)
  中評社╱題:“未來可期: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新格局之展望” 作者:李應博(北京),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治理研究所、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大灣區,也是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大灣區,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灣區。因此,澳門應抓住這一機遇,著力提升澳門的多元文化價值,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發揮多元文化魅力,以數字經濟打造多元文化產品,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對話中成為交流使者。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更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加快“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道路上的新實踐,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正式發布,提出了灣區建設的兩個階段性戰略目標,即:2022年前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2035年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灣區。自《綱要》頒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表現出來的經濟開放度、要素集聚和創新活力成為全球創新焦點,在疫情發生後對拉動國內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粵港澳大灣區日漸成為在後疫情時代我國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并為經濟全球化復蘇貢獻中國方案的對外窗口和載體。

  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9+2”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自回歸祖國以來,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與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疊加影響下,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大灣區建設事業中來,將對澳門防範和抵禦各種外部風險,鍛造自身堅強體魄,實現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大時代意義。

  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新格局中迎來新機遇

  灣區經濟具有顯著的經濟地理特徵。從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知名灣區發展軌跡看,全球60%以上的經濟總量、工業資本和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綫100-200公里以內的“灣區”。同時,要素集聚和創新溢出效應是高質量灣區應該具有的區域治理特徵;而這又取決於灣區內部的城市間是否形成角色聯動、異質性產業和均質化社會福利的灣區布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是國際知名灣區,它們在漫長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軸綫中各自形成了比較典型的灣區模式。而市場力量驅動形成的功能差異是這幾個灣區發展邏輯背後的共同特徵。但是,這幾個灣區在此次全球疫情所暴露出來的共同問題是面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時,城市間碎片化的資源分配和治理方式所導致的“治理失靈”。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的基本架構下,涉及到“兩種制度”和三個關稅區的諸多機制設計。因此,通過國家政策與區域市場的雙重力量,使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道路才會行穩致遠。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面積是紐約灣區的3.3倍,舊金山灣區的3.2倍,東京灣區的1.6倍;發展的存量優勢明顯。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經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水平。2020年疫情發生後,粵港澳大灣區GDP仍超過了1.7萬億美元,保持住了穩定發展態勢。相比之下,國際上其他三大灣區仍在疫情中掙扎,經濟復蘇艱難。

  粵港澳大灣區在區域創新能力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表現出了巨大潛力。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有159所,世界500強企業20家(同期數字為紐約灣區22家,舊金山灣區有11家,東京灣區有39家)。2014年至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增長了219.31%,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為33.08萬件,是紐約灣區的8.64倍,舊金山灣區的6.08倍,東京灣區的2.35倍。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達到2.78萬件,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為2.98萬件、0.77萬件、0.8萬件。在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領域,粵港澳大灣區也展現出了突出活力和優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一批新興產業的行業頭部企業快速崛起并逐步獲得巨大的全球市場份額。憑藉突出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堅實的經濟實力,大灣區推動了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金融和跨境電商迅速融合,跨境物流在大灣區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前,國際形勢仍非常錯綜複雜,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然存在,且會相互交織耦合發酵。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持續,全球價值鏈脆弱性增強。同時,資源環境、氣候變化、收入分配、人口老齡化、健康醫療、教育就業、反恐與地區安全等公共價值議題,與每個國家自身發展的關聯程度也是前所未有。世界各國已置身於全球發展的十字路口,面對著多種不確定因素和多種發展抉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審時度勢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地區,經貿、外資等一系列經濟發展路徑必然面臨巨大挑戰。粵港澳大灣區應繼續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潛能,塑造後疫情時代具有中國制度優勢和區域優勢的發展樣本。

  二、近年來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1、澳門是典型的福利型城市發展模式

  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經濟活躍度不斷提升,成為中國與世界聯繫的主要窗口城市之一。2019年,澳門 GDP達到4346.7億澳門元,較1999年的490億澳門元增長近10倍,人均GDP高達64萬澳門元。澳門已進入福利經濟階段。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中,澳門是典型的福利型城市,參見圖1。

  圖1: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人均GDP(2018年)
  數據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澳門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民生方面也不斷得到發展。依托珠海橫琴自貿區,澳門在與珠海及內地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建設上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區域發展戰略和地區間融合中凸顯重要意義。2019年,澳門跨境汽車總車次535.86萬次,澳門城市內道路里程數達到了454.1公里;港口吞吐量達到13.3萬TEU,空運貨物達到42216公噸。從社會包容性發展上看,2018年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92;2019年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3.8歲,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萬澳門元。澳門的全社會勞動參與率超過70%;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3%,這一數字低於全國3.61%的平均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