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雙循環”格局下深化粵港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0-12-20 00:16:03


 
  (一)發揮港大深圳醫院的龍頭效應,加快推動港資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多元有序發展格局,深化兩地醫療融合發展。

  CEPA簽署以來,內地與香港醫療合作不斷深化,香港具有合法執業資格的註冊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到內地短期執業,中央政府在2019年批准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藥物和常用醫療器材⑧。相較於上述政策措施仍然有賴於香港本地醫療機構、醫界人士自身的發展規劃與實際需求,發揮以港大深圳醫院為代表的大型公共性醫療機構的龍頭作用就更加關鍵。2012年建成以來,港大深圳醫院作為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為兩地醫療和社會保障領域融合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纍了寶貴經驗,目前醫院除了為內地居民提供三甲醫院標準的優質服務以外,2019年已經將香港長者使用香港醫療券支付的試點措施常態化,2020年又為居住內地的港人提供覆診服務與2000港元診金補貼⑨。香港醫療資源分配極不均衡,而內地發展現代醫療服務業具有廣闊空間,建議以大灣區為試點、加強政策創新,深化兩地醫療融合發展:

  第一,以公共性、公益性、雙向普惠性為牽引,推廣港大深圳醫院模式,實現香港居民赴大灣區就醫制度的接軌。建議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探索與香港分級診療制度接軌的政策安排,如將港大深圳醫院納入香港專科門診轉介體系,適度靈活開放香港公立普通科診所轉介至港大深圳醫院就醫的名額(非疑難雜症);複製港大深圳醫院模式在廣州、東莞等地開設同類型綜合性醫院,鼓勵香港大型私立醫院集團與內地開設合資醫院、治療中心,讓更多內地居民在大灣區也能享受到先進公立醫療服務;適度增加長者醫療券在港大深圳醫院的額度(如增發“大灣區醫療券”),並試點在廣東省內其他三甲醫院或港資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支付的安排;支持香港商業保險機構推出涵蓋範圍更廣、品種更豐富的“大灣區醫療險”,促進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的賠付方式便利化。

  第二,以高品質、國際化、安全性為標杆,培養港資醫療機構在大灣區的生態圈,完善內地居民在大灣區體驗“港式”醫療服務的制度安排。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至少27間港資醫療機構在珠三角地區開業,廣州市將推動港澳醫療服務提供者開辦醫療機構採用港澳審批標準,深圳市將在羅湖口岸西側打造國際醫療城⑩。建議廣東有關方面和香港醫療界團體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港資醫療機構在大灣區的發展,如鼓勵香港高端醫療服務機構啟動“大灣區+”計畫,在大灣區設立分支機搆,保持品牌、器材、醫藥、服務的一貫性和連續性,尤其在疫苗接種、婦產、標靶治療等熱點領域,採行和香港本地醫療法規體系基本一致的制度,取消或降低准入門檻,並對涉及生物安全等敏感領域採取負面清單式風險管控;地方政府要做好先期規劃,將港資醫療機構的空間分佈與當地總體規劃相銜接,也應適度考慮與香港交通的便利性;支持大灣區建設港資高端健康社區,吸引港資醫療、托幼、教育、養老、休閒、觀光產業協同發展,促進與當地生物科技領域產學研合作,形成群聚效應,打造“一條龍”、“全流程”式大健康生態體系。

  (二)善用兩地合作辦學成功經驗,拓寬和暢通兩地升學、課程互通與學歷互認機制,加快兩地教育融合發展。

  回歸以來,粵港兩地教育交流合作密切,以2005年成立浸會大學珠海聯合國際學院、2012年成立中文大學深圳分校為代表,兩地合作辦學開啟了教育融合發展的進程。目前,粵港兩地正在積極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建工作,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在佛山、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香港公開大學在肇慶的合作辦學相關工作。在基礎教育方面,兩地將完善香港居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考試等政策,保障香港居民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務⑪。教育融合是兩地融合的基礎性工作,尤其是在當前香港青年國家觀念薄弱、價值觀混亂、國情教育不足的嚴峻現實下,更應該加快兩地教育融合發展,搭建香港青年前來大灣區長期發展的橋樑:

  第一,拓寬兩地升學渠道,探索香港中學生通過文憑考試報考大灣區兩地合作辦學高校的“直通車”制度。目前,浸大珠海學院、中大深圳分校尚未納入“內地高校文憑試收生計畫”名錄,建議儘快以兩所高校為試點,向香港中學生開放一定名額,招生方式可靈活多樣,既可以與其他內地高校在同一標準擇優錄取,也可以比照香港當地高校錄取制度擇優錄取。同樣,上述兩所高校的研究生院,也可以面向香港本地大學生採取申請制開展招收工作。

  第二,推動學歷互認與從業執業資格掛鉤,在科技、創新、金融、法律等大灣區核心優勢領域推出“一證通”學位或課程。由於制度不同,兩地人才跨境流動仍存在許多困難,中央政府雖然在金融、法律等行業降低了香港人才赴內地執業資格的准入門檻,但一方面上述政策往往適用於畢業在職人士,另一方面上述政策多為單向開放,內地專才赴港就業執業仍面臨不少先天障礙。建議以浸大珠海學院、中大深圳分校為試點,與校本部合作推出“一證通”學位或課程,青年學生修讀畢業後可同時無縫接軌兩地執業資格,培養出又“通”又“專”的大灣區人才。

  第三,完善內地港人子女及“跨境學童”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配套,保障上述群體對教育資源的“雙向選擇權”。目前中央政府和廣東省都對內地港籍學童以積分入學、就近入學等方式就讀當地公辦學校做出了安排⑫,但目前“港人子弟學校”和“港籍學生班”資源仍有缺口⑬,既不能滿足常住內地港人對子女教育需求,也難以解決“跨境學童”就近接受教育的問題。建議借鑒內地省市與高校有關“共建教育集團”的改革經驗,以浸大珠海學院、中大深圳分校為試點,創辦附屬中小學和幼稚園,相容內地九年一貫制、香港中小學以及海外等“兩文三語”課程,與內地“小升初”和中高考、香港DSE和海外IB接軌,優先安排港人子女和原“跨境學童”就讀。

  第四,豐富內地港資背景學校的國民教育課程,打造培養新時代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治港人才搖籃。建議以浸大珠海學院、中大深圳分校為試點,專門設置面向香港學生的國情教育、國民教育和“一國兩制”基本法教育必修課程,課程性質比照內地學生“思政課”,但形式較思政課可更加靈活多樣、符合香港文化背景與社會現實、擺脫枯燥的課堂單向講授,並將課程內容與內地或大灣區社會實踐、創業實習、社區服務、扶貧支教等融為一體,同時將課程成績與港人報考大灣區事業單位掛鉤。此外,上述兩校還可以在公共管理類學院(研究所/系)下設“香港治理”或“大灣區治理”專業方向,聘請兩地政治過硬、經驗豐富、專業精良的學者、官員、政治家、企業家授課,並安排兩地政府實習等科目,定向培養治港人才,為今後“港人治港”行穩致遠做出長期準備。

  三、調整和優化粵港兩地公共資源的空間佈局,要加強兩地規劃銜接,在稅制、數據、保障等方面培育激勵因素

  近年來粵港合作重心以金融、科創領域等高端產業為主,通過調整和優化公共民生資源佈局促進粵港兩地融合發展,能夠根本上推動兩地經濟社會全方位融合,促進兩地優勢資源取長補短、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束縛,真正實現兩地基本民生服務普惠化、均等化、便利化,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下大氣力推動落實。在具體研究和探索實踐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加強兩地規劃銜接,以“深港同城化”為破題點先行先試,將調整兩地公共民生資源佈局,與優化城市空間功能佈局、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非核心功能等工作結合起來。

  粵港融合發展的“牛鼻子”在於深港融合發展,而深港融合發展的“牛鼻子”在於一體化建設。中央既然已經提出“融合發展”,那麼在這個思維框架下,如何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下好“深港同城化”這盤棋就應該納入議程,也具有充分正當性。港深一體化是歷史必然,至於如何推動、如何破題,可以考慮借鑒近年來內地城市治理“疏解非核心功能”、治療“大城市病”的方式,從疏解香港“非核心功能”入手對症下藥,通盤規劃兩地公共資源的空間佈局。

  第一,正視兩地規劃“斷纜”的現實,香港應重新審視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向大灣區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可行性。深圳是一座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和經驗,從零開始、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嶄新城市,其功能劃分、生態保護、空間佈局都經過周密論證。但反觀香港,一方面,由於歷史、法制和地理條件限制,再加上資本主義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要素流動規律,香港的規劃不僅存在各種弊病,還在近20年來裹足不前,導致“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困局,核心區功能長期超負荷運轉,造成大量經濟民生矛盾;另一方面,港深兩地的規劃從未有機銜接,例如與前海自貿區一海之隔的香港天水圍、屯門衹不過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衛星城,深圳寶安機場與香港國際機場一直以來存在地位重疊的問題,廣深港高鐵二通道規劃遲遲難以落地,再如河套地區“起了大早趕了晚集”,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和深圳光明科學城沒有規劃上的先行對接。

  特區政府應該組織全港各界代表、動員全社會進行一次大討論,整理出一份清單,從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全局的角度梳理出,哪些產業屬於香港的核心功能、哪些產業屬於香港的非核心功能。隸屬於核心功能的產業需要做大做強、完善配套、加強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而隸屬於非核心功能的產業可以創造條件、提供政策誘因,與深圳的產業規劃相銜接,鼓勵香港非核心功能的優質資源向深圳和大灣區疏解。

  第二,深港一體化規劃應打造東西兩大走廊,“西翼走廊”側重串聯兩地核心功能,“東翼走廊”側重兩地優質民生服務資源的對接融合。近年來,深圳已逐漸形成了“核心西移、功能東進”基本格局,即金融、科創等核心功能以西部(福田、南山、光明)為基地,而養老、旅遊、教育等其他產業則依託東部現有資源協同發展。深圳東部生態環境好、後發優勢明顯、待盤活利用的存量工業用地多,目前已有龍崗大學城(中大深圳分校)、鹽田大健康集群(華大基因、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坪山高新區等現有規劃。而這正是香港將目前擁有的具有優勢但屬於非核心功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產業的疏解地、承接地、對接地。

  深港同城化應“兩翼齊飛”:“西翼走廊”從落馬洲河套科創園出發,經福田保稅區、前海自貿試驗區、寶安空港高新區一路向西側延伸,重點放在金融、科技等核心功能;“東翼走廊”以羅湖、蓮塘口岸為對接點,從羅湖國際消費服務核心區、文化生態休閒區出發,向東側龍崗產教融合試驗區、鹽田梅沙大健康度假區一路向東延伸,重點放在兩地優質民生服務資源的對接融合。這樣既擴大了港人“一日生活圈”的腹地,吸引更多港人在深圳安心發展,也給深圳“東進戰略”找到了著力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