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智庫評析:中國與國際體系互動過程帶來啟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23 00:27:48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幾乎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會為世界提供一套具有其民族風格的國際關係理論。當前,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關係理論陷入一片沉悶之際,不少人將目光轉向中國,並寄予厚望。中國與國際體系的交往關係是演繹和歸納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個有益樣本。中國一直是戰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建設者與貢獻者,不照搬別國外交和國際關係理論,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為國際體系改革和國際秩序轉型提供概念體系和解釋體系。這套解釋體系不僅能解釋中國自身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能為他國處理與世界的關係提供借鑒。

  一以貫之地看待改革開放前後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係

  國際體系這一概念,隨時代變化而被賦予不同含義。不同國家在使用“國際體系”時,其所指往往有所不同。從法律意義上看,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形成了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第三世界國家紛紛加入聯合國體系,聯合國體系持續擴容。與剛成立時相比,今天的聯合國成員數量翻了近兩番,聯合國成員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國際政治經濟組織意義上看,美蘇冷戰爆發後,國際體系分裂為兩個體系、兩大陣營,各自所言的國際體系含義不同。蘇聯解體後,兩個體系實際上已不複存在。人們現在所說的國際體系,更多是從全球或世界整體意義上講的,與冷戰時期的語境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西方國家習慣用普遍性詞語命名功能性組織,如“國際”“世界”“全球”等詞語,使得不少西方世界內部組建的國際組織從一開始就給人以世界性、國際性的認知效果。而不在這個體系之內的國家往往被歸為“異類”“另類”。這是我們理解西方政治學著作和外交措辭時需要注意的一個詞語現象。

  在戰後國際體系的複雜演變中,中國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裡涉及一個問題,即對改革開放前後中國與國際體系關係的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前中國被孤立在國際體系之外,是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挑戰者,改革開放後中國改變了自己的國際體系戰略,開始主動“加入”“融入”國際體系,成為國際體系的建設者、貢獻者。顯然,這種觀點受到英美國際關係史的影響,並不客觀、準確。

  其實,中國一直是聯合國主權國際體系的維護者。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阻撓恢復中國的聯合國合法席位。即使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並沒有否定聯合國以及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新中國用了20多年的時間,最終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被人為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的年代,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同新興獨立國家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亞非會議十項原則,是對聯合國憲章基本原則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以後,中國也一直是聯合國尊重主權與互不干涉內政原則的維護者。因此,從以聯合國為代表的主權國際體系來說,認為改革開放前中國是國際體系的挑戰者、改革開放後才是國際體系的建設者,這種說法既不全面也不客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