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清華共同體年會聚焦兩岸關系的青年視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5 00:19:59


與會台灣學生(中評社 王秀中攝)
 
  國際參與:“台灣要先拿到入場券”

  參與此次討論的不乏研究兩岸關系的碩博士研究生。廈門大學博士生陳曉曉表示,她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是圍繞台灣青年的認同問題。她認為,青年人沒有包袱、思想開放,在身份認同存在位置轉換的可能,有從不了解、敵視到務實、理性轉變的可能性。而雙重認同和共同認同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她說,基於孟子的智慧,我們應該用仁心和智慧去處理兩岸關系,這也是兩岸青年的共同責任。

  南京大學博士生張萌認為,真正改變台灣,并不是要通過“必修課式”的街頭運動,而是要有實際行動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社會。以“國際活動空間”問題為切入口,她認為台灣有一種悲情情緒,台灣希望拓展國際活動空間避免對大陸經濟的過度依賴,適當讓台灣擁有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有利於讓台灣經濟社會的轉型,有利於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國際空間問題”非常容易被“台獨”勢力利用和操作,因此應該把握好其中的“度”。

  針對“國際活動空間”問題,有台灣同學表示,她是實用主義,在參與問題上名稱不是那麼重要。還有台灣同學進一步指出,以亞投行為例,台灣應該積極參與,先拿到入場券。亞投行雖然是中國主導,但畢竟是一個國際組織,台灣要“先求有,再求好。”不過,也有台灣同學認為台灣在參與的名稱上是有底綫的,不可隨便棄守。此外,台灣同學徐偉軒指出,台灣面對兩岸關系時需要有“模糊策略”,很多時候一講清楚就會吵架,有模糊策略就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