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洪奇昌: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最高戰略價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6 00:37:38


 
  在談到文化與社會價值的交流,共謀和平發展,尋求政治對話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與社會價值的交流過程是一種認同競爭的過程,兩岸政府都在爭取雙方人民對其國家身分、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民權利等層面的價值認同。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兩岸文化間的差異,尤其是政治文化的差異,而這正是影響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情感、價值認同,以及強化敵意或排拒的重要因素。

  台灣人民的認同差異

  兩岸若要進行政治對話,勢必處理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我們可以理解北京基於歷史因素、民族情感以及國際外交現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相對地,北京當局也應當瞭解,兩岸雖然有不可迴避的歷史聯結,但是長期的分治,在差異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的薰陶中,台灣人民已經形成對“中華民國”台灣的價值認同,以及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堅持。

  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在2013年4月的民調,結果有56.2%認為兩岸關係定位是“國與國的關係”,僅26.4%持相反意見,另有17.4%未明確表態。(見圖一)交叉分析顯示,愈年輕、或教育程度愈高者認為目前兩岸是“國與國關係”的比率也愈高,20至29歲民眾持此看法的比率甚至達到76.2%。關於兩岸是否同屬一中,只有39.1%受訪者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都屬一個中國的一部分”,48.1%則持否定的看法。(見圖二)特別是,20至29歲的年輕人有60.3%認為“不是”,只有30.2%認為“是”。

  台灣學者童振源的研究也指出,在國家認同方面,“台灣人認同指數” 在1992年為負7.9%,2000年增加到24.4%,2007年為38.3%,2011年增加到48.5%,2012年再繼續增加到50.7%。2000-2007年,台灣人認同指數年平均為33.8%,2008-2012年則為48%,顯見馬英九執政五年的台灣認同指數增加的速度遠比陳水扁政府時期要快很多。

  在國家選擇方面,“台灣拒統指數” 在1994年時為20.9%,陳水扁時代台灣拒統指數一度下跌到2001年的29.7%,此後大致維持在40%,但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達到了1994年以來的高點,2008至2012年平均有46.9%的台灣人民堅定拒絕統一。
  
  根據台灣“行政院陸委會”的調查,過去十年,台灣民眾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比例維持在40-50%之間。特別是,在兩岸簽署ECFA不到半年,台灣民眾認知中國大陸政府不友善的比例竟高達48.3%,超過中國大陸政府在2005年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後二年期間的比例。

  這些數據顯示出,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強化持續增加。而且有近半數的民意在國家認同和國家選擇上不願意走向統一,而拒絕統一的民意和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民意成正比。我們必須思考台灣人民自我認同和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偏好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