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誰扼住了全球海上“咽喉要道”?
http://www.CRNTT.com   2024-01-15 09:50:43


 
  近年來,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競爭與衝突風險加劇,獲取關鍵能源、礦產和技術組件的國際海運通道能否保持暢通“充滿不確定性”。荷蘭海牙戰略研究中心去年11月發表題為《地緣政治激烈競爭時代的供應安全與海上安全》的報告稱,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台灣海峽、朝鮮海峽、呂宋海峽、翁白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等多處海上“咽喉要道”正深刻影響全球關鍵供應鏈安全。

  報告表明,目前全球60%的石油貿易通過海運進行,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波斯灣和西非生產國與歐洲、亞太和美洲消費國之間,主要途經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7個“咽喉要道”。若馬六甲海峽無法通行,巽他海峽與龍目海峽為較近替代選擇,但前者水淺導致大型油輪難以通行,後者又缺乏必要港口設施。若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則更是幾乎沒有改線的可能。

  至於鈷、矽等關鍵礦產,報告稱其對現行海運路線的依賴仍將持續數十年,這些關鍵礦產運輸經過的主要“咽喉要道”包括台灣海峽、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等,次要“咽喉要道”包括莫桑比克海峽和朝鮮海峽。當航線中斷時,台灣海峽和呂宋海峽可相互替代,用於南海和東海之間的交通,但若兩海峽均受干擾,則東亞與歐洲間的航運時間將增加5至6天。

  而在半導體供應鏈方面,半導體生產所需材料的運輸主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台灣海峽、朝鮮海峽等。報告稱,隨著半導體供應鏈的主要參與方開始進行供應鏈極端本地化,尋找替代供應商和海運路線愈發困難。

  那麼,現在是誰“控制”著這些“咽喉要道”呢?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從歷史上看,大多數“咽喉要道”都是控制它們的國家的地緣政治戰略資產。比如作為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重要通道,直布羅陀海峽長久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704年,英國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拿下了直布羅陀海峽,並在那裡建立了軍事要塞,控制著該海峽的交通。二戰期間,直布羅陀海峽也曾是英軍與德軍較量的戰場。

  早在1986年2月,美國時任總統里根就表示,蘇聯具備切斷世界上16個“咽喉要道”的能力並且可能會在衝突中試圖關閉這些重要海上通道,從而阻礙物資和原材料被運往西方國家。本著“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的信條,美國制定了控制全球16個海上“咽喉”航道(含天然、人工海峽和海灣)的戰略,其中大西洋有7條,地中海2條,印度洋2條,亞洲有5條,分別為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羅里達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好望角航線、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望加錫海峽、朝鮮海峽和太平洋上通過阿拉斯加灣的北航線。美國海軍當時強調,美國可以在衝突期間利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將蘇聯艦隊困在其本土水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