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在摩爾曼斯克造船廠中維修的俄航母。 |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近日,據俄羅斯衛星社報道,美國防部長埃斯珀公布“2045戰鬥力量”計劃。按照設想,到2045年,美國海軍將擁有540艘艦艇,80艘攻擊性核潛艇,突出“輕型”化,從過去集中力量發展航母,轉變為分散力量,製造更多的艦艇和核潛艇。俄羅斯媒體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艦艇的數量優勢並不等於作戰優勢,美國海軍的未來規劃不如俄羅斯。那麼對俄羅斯而言,重振海軍雄風,建設海洋強國的出路何在?打造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是否是更好的選擇?
另辟蹊徑——退避三舍顧全局
在造船業方面,俄羅斯目前擁有全套的造船技術,但缺乏配套的工業設施。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製造大型水面艦艇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接收了拆分後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原蘇聯六個大型水面艦艇的製造廠,有三個在烏克蘭境內黑海沿岸,其中包括唯一能夠製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而過去的三十年間,俄羅斯艦船製造所需的燃氣輪機、艦載雷達等關鍵技術仍舊需要從烏克蘭進口,依靠僅有的“星星”造船廠和摩爾曼斯克海軍造船廠盡力維持著海軍艦艇的建造任務。繼克里米亞事件後,烏克蘭斷絕了與俄羅斯的技術合作關係,致使俄羅斯一度失去艦船建造能力。
除了薄弱的造船工業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受限於國力的衰退,俄羅斯海軍發展的戰略方向從全球爭霸型變為近海防禦型,國家海洋戰略僅局限於“發展國家經濟、保障國家安全”。另外,由於海岸線漫長、各艦隊分散、不凍港少等地緣位置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俄羅斯建立威懾力更強的水面艦隊。綜合考慮多重因素,蘇聯解體初期,憑借所繼承的蘇聯完整的核潛艇工業體系,俄羅斯另辟蹊徑發展核潛艇,有效彌補了海軍實力的空缺,達到了非對稱戰略威懾目的。“實用省錢”的核潛艇也因此成為了俄海軍發展的重點方向,航母發展計劃則相應推遲。
臥薪嘗膽——鞏固近海戰鬥力
目前,俄羅斯2020年軍費投入約617億美元,俄波羅的海艦隊前司令員、海軍上將弗拉基米爾·瓦盧耶夫表示,僅航母研發、建造上就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而打造航母編隊是系統性工程,其配套的護衛艦、後勤補給艦等的投入則高達“數百億美元”。即使建造少量幾艘航母、兩棲戰艦、驅逐艦,都將消耗俄羅斯大量的經費預算。因此,短期內俄羅斯急於發展以航母為核心遠征性海軍,將大大超出俄羅斯的經濟和工業實力,以俄羅斯目前的國防開支水平恐怕難以落實既定計劃。
就當前俄北對峙的局勢而言,與北約國家相比,俄羅斯國防開支水平得到了穩定保持,軍事預算占比不斷增加。據俄羅斯衛星社報道,俄總統普京也曾在俄海軍發展會議上表示,未來的幾年內,“必須積極加強”俄海軍的實力,以維持戰略穩定。目前,俄羅斯一方面通過保證水面艦艇與潛艇數量的穩步增加,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投入研發“鋯石”“匕首”等超音速武器,並加速實現其與岸基、艦基導彈系統、戰略核潛艇、“米格”戰鬥機的配套使用,俄羅斯已具備一支足以與北約抗衡的近海性海軍。但發展以航母為主力的代價高昂遠洋艦隊,可能會削弱俄的廣闊延伸的國土防禦部隊,不利於維護俄羅斯周邊地區的戰略穩定。
|